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汉剧
项目序号:174
项目编号:Ⅳ-30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湖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
保护单位:武汉汉剧院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唢呐、锣、钹等,并夹用马锣的“川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汉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现在尚存六百五十余出,较流行的约三百多出,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传说故事,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打花鼓》、《审陶大》、《合银牌》、《斩李虎》、《宇宙锋》、《闹金阶》、《哭祖庙》等。
  汉剧的脚色行当较为完整,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各行都有自己的表演程序,对兄弟剧种行当的丰富和发展有较大影响。汉剧在发展中先后涌现出米应先、余三胜、余洪元、董瑶阶、李彩云、李春森、吴天保、陈伯华等众多杰出的艺术家,尤其是解放后形成的吴(天保)派和陈(伯华)派表演艺术代表了汉剧发展的高峰,在全国影响很大。
  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进行艺术创新的资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汉剧团急剧减少,至今湖北省境内仅存两个专业汉剧院团,许多剧目和传统技艺正随着老艺人的谢世而失传,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05-2341
姓名
姚长生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30
项目名称
汉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
编号
03-1017
姓名
程彩萍
性别
出生日期
1944.12
民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30
项目名称
汉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
编号
03-1016
姓名
胡和颜
性别
出生日期
1947.11
民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30
项目名称
汉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
编号
04-1633
姓名
程良美
性别
出生日期
1941.07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30
项目名称
汉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
编号
02-0522
姓名
陈伯华
性别
出生日期
1919.03.24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30
项目名称
汉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