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闽剧
项目序号:189
项目编号:Ⅳ-45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福建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保护单位: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
  闽剧的传统剧目有一千多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其中有的源于儒林班,有的源于江湖班,有的源于平讲班,还有的是从徽班继承而来,常见的代表性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紫玉钗》、《女运骸》、《开封府》、《珍珠塔》、《储问记》、《招姐做新妇》、《孟姜女》、《秦香莲》、《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万花莲船》、《邱丽玉》、《秋兰送饭》等。
  闽剧的音乐唱腔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组成,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以高亢激越、朴实粗犷为主要特点,同时亦不乏细腻柔婉之处。闽剧演唱讲求朴素自然,干净利落,同时亦注意恰当运用喉腔、鼻腔、腹腔、胸腔共鸣交替的变化以增进效果。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而来,不少唱腔仍保留着弋阳腔的特点,可以帮腔和“夹滚”。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青鼓、战鼓、大小锣等。
  闽剧的脚色早期只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吸收徽班、京班的行当体制,逐渐发展出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十二脚色”。演员表演中重视运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现优美的身段,通过外形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闽剧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戏曲声腔流变史和福州地方文化发展史的研究中,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闽剧已在现代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走到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
相关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编号
姓名
周虹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45
项目名称
闽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
编号
姓名
陈德忠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45
项目名称
闽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
编号
03-1028
姓名
陈新国
性别
出生日期
1946.09
民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45
项目名称
闽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
编号
03-1027
姓名
陈乃春
性别
出生日期
1952.11
民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45
项目名称
闽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
编号
02-0543
姓名
林瑛
性别
出生日期
1950.05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45
项目名称
闽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
编号
02-0542
姓名
林培新
性别
出生日期
1951.04.21
民族
汉族
类别
传统戏剧
项目编号
Ⅳ-45
项目名称
闽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