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是全国各地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普及非遗保护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时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广播主题节目“线上非遗展”“声音纪录片”等丰富内容的非遗融媒体特别策划,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魅力。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特别策划“非遗会客厅”会客静安,请到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调研员张众,一起讲述静安非遗故事,发现静安非遗之美。
一、静安非遗有什么
节目一开始,张众就如数家珍一样,细细为我们罗列了静安的各项非遗。目前,静安区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12项,区级12项,涵盖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五大门类。静安区现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9人,其中国家级5人(4位已去世),市级19人,区级35人。健在的传承人目前年龄最大的84岁,年龄最小的34岁。
二、“非遗会客厅”推荐不一样的非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庵印泥制作技艺
鲁庵印泥具有“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粘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特点。篆刻大家陈巨来曾评价:“用此印泥,即便连钤细元朱文印十方,引文不走样,这在别的印泥是做不到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龙凤旗袍创始于1936年,特色在于全手工、高质量的个性化精工制作。通过精确测量人体36个部位的尺寸,保证制作的旗袍完美展示体型。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苏广成衣铺制作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中式旗袍其蕴含着历史文化的底韵。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花棍
打花棍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健身娱乐的代表项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东方大力士”的查瑞龙挖掘掌握了在南方已不多见、几乎绝迹的手技——打花棍,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查氏风格的打花棍技艺,并传承至今。
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静安区非遗主题活动
距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张众在节目中,向听众介绍了一系列主题活动,针对目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静安区创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举办方式,探索非遗融媒体传承、保护和传播,将给参与者带来一场与往年完全不同的非遗体验,活动总共分成三大板块。
一是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近一周时间内按类别在静安文旅、静安区文化馆微信公众号介绍非遗项目、播放非遗视频。
二是举办“魅力非遗·健康生活——最‘仙’地标非遗文化云体验”活动。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览内容和健康香囊体验课程。
三是举办“文‘遗’静安·非‘尝’之旅”——主播带你玩转静安非遗”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10个非遗美食、服饰、医药类的项目串联起来,设计成一条非遗文化旅游路线。
此次活动周期为2020年6月8日—6月13日,为期一周。
四、带进直播间的非遗技艺
今天,张众特别把一项非遗带进了直播间,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上海市级传承人肖文浩在节目中,向我们介绍了奉帮裁缝技艺的百年传承故事。
奉帮裁缝由徐继生在1929年创立。亨生因曾对中山装进行改良和独创的修身裹袖、时尚挺括的奉帮亨生造型而闻名沪上。亨生奉帮裁缝技艺是“奉帮裁缝”的精华和代表,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五、静安区常态化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
除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外,非遗常态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十分重要,静安区开展了大量的系统性工程:
1.积极组织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推荐工作。
2.制定《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资助办法》
3.扎实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
4.拥抱新媒体
六、非遗对于静安对于城市的意义
在谈到非遗之于城市的意义时,作为一名非遗保护工作者,张众深有感触,他说:“对于上海这座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财富,而保护与传承它们更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非遗就是保护上海的历史文脉,宣传非遗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家一起回溯城区记忆,感受静安非遗魅力,让非遗活在当下,永续流传。”静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那些留存至今依然历久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其中最生动的一部分。
感谢那些非遗保护工作者们,正是他们的努力和执着,让我们能够同时触摸这座繁华都市的过往和将来。
回听非遗会客厅·静安,请点击下方链接,收听本期完整节目,https://m.ajmide.com/m/audiohistorydetail?phid=46708845&isshar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