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13   星期五   农历冬月十三   大雪 大雪
“链接” 让手工造纸技艺 重获当代价值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宋佳烜 创建时间:2021-01-11 10:45:00

造纸术历尽千年沧桑,是中华四大发明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薄薄方寸之间流淌着千年文明,传承着中华历史文化的血脉。然而,当时间跨入现代,手工纸的现实需求不断减少,传承也面临后继无人的景况,东巴纸等手工纸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

值得欣慰的是,经历低潮的古老造纸术在最近10年间逐渐回暖,中国科技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见证了这一转折。2008年1月,汤书昆牵头的《中国手工纸文库》项目启动,由于缺少基础资料考证,他和团队通过民间调查、数字资料等方式走访了10余个省市的三百余个手工造纸村落,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纸样等方式,希望描绘出中国手工造纸当代发展的全貌。

“历史上,中国手工纸非常丰富,从上世纪90年代起,手工纸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萎缩。低端消费纸由于文化属性偏弱,逐渐被其他材料替代,时至今日,手工纸日益式微,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新陈代谢。”汤书昆说,“我们应该看到,一直以来,在安徽泾县等手工造纸技艺最主要的几个发源地,这项技艺仍然被很好地保存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十年以来,文创团队介入手工造纸技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经历了快速的回暖。对于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我还是持乐观态度的。”

from clipboard

《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内文页手工纸与插图相互衬托下的恬淡意境

from clipboard

李洪波作品《罗马青年》

链接文创——创意设计驱动下的手工纸研发

今年元旦期间,一个名为“中国手工造纸技·艺”的展览在互联网上刷屏,“技之源”“匠之心”“艺之本”“纸之用”“纸来折往”5个展区展示了我国手工造纸的工艺知识、科技内涵、传承人物和纸艺创新。

“纸这种材料不仅方便操作、容易得到,更具有其他材料所没有的实验特性。完成每一件作品都会刷新我对纸的认知、发现新的可能性。”艺术家李洪波的作品《罗马青年》在展览中展出,谈及对纸的认知,他如是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手工造纸与纸艺术研究所所长原博是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对于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与衍生,她曾提出过三个维度的努力方向,即“纸为文化——知识传播为价值塑造”“纸为生活——传承创新为生活日用”“纸为自信——秉持匠心为文化传承”。在纸为文化的维度,原博刚刚有过一次极为成功的合作经历,这就是为《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一书寻找特别的纸张。

“在了解手工造纸技艺的基础上,透过设计师的巧思,将设计主题融入造纸工艺,在书籍内容与载体之间建立起必然的关联性,将有利于拓展手工纸在现代出版领域的应用空间。”原博说。这本书从身边的植物入手,以二十四节气为纲,介绍了应时而生的24种植物。书籍设计师许天琪立意将24种植物融入纸张设计中,从一张纸开始设计一本书。2020年8月,原博赴泾县指导24款手工纸的试制,将近年来对手工造纸的观察、学习与理解转化为与出版应用相适宜的工艺方案,在手工纸工艺创新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实现这样的创意对于造纸人和设计师而言都是充满挑战的。这不仅是对造纸人工艺创新意识与研发能力的挑战,更是对造纸工艺与创意设计之间转化能力的挑战。”原博说。

原博按照底纸成分类型(纯皮料或皮料与草料的混合)、底纸颜色(本色或白色)、底纸纤维质感(根据打浆程度不同,纤维粗细、均匀程度不同)、装饰手法(采用植物的叶、茎、果实、花朵等作为辅助装饰原料)、后期加工工艺(染色、水印)等几个变量作为横轴列出,然后将24种植物以纵轴列出。结合造纸工艺,逐一将书中的24种植物进行分析,制定具体的生产方案。一些植物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在生产期间无法采集来造纸,需要转变思路以其他的方式来制作。另外,从书籍阅读体验的角度,也需要将各种工艺尽量交错开来,通过整体调配,使阅读富有视觉的节奏感。最终,将24种纸按原纸、水印纸、染色纸、肌理纸、装饰花草纸五种方式进行分类制作。

经过造纸人和设计师的通力合作,24款手工纸试制终于取得成功。独家研发的24种花草纸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下,与24篇文章、24幅彩图气息相通,形神统一,共同呈现植物之美,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手工纸的材料之美、情感之美和文化之美。“这次的工艺创新实践,在已有造纸技术的基础之上,拓展材料的选用范围,在材料与工艺的语言中融入设计美感,使传统手工纸在创意中延伸了技艺的维度,在设计中拓展了应用的空间,在与现代出版的联结中焕发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造纸人对创意设计的理解力,加深了设计师对传统造纸工艺的认知。”原博说。

链接文旅——文旅融合为少数民族地区手工纸开辟新航道

如果说手工纸的文创离不开专家与设计师的介入,那么少数民族地区手工造纸技艺的回暖则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不可分割。

汤书昆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民族地区手工纸发展的典型故事: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的德格县风景壮美但交通不便,藏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藏纸便是其中之一。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早在1703年就开始印刷经书,藏纸技艺在这里传承数百年。藏纸以狼毒草等有毒植物为主要原料,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及韧性强等特点,可保存上千年。然而,自1958年起,这里的藏纸生产就已经停止,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直到2000年,印经院请一位耄耋老人教年轻人造藏纸,这项传统技艺才得到了初步抢救。多年前,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一位摄影家在德格旅行,偶然间发现了这里的藏纸,觉得这种材质非常适合做摄影画,便开始从德格批量定制藏纸,德格的藏纸生产再次活跃起来。

德格藏纸经历的故事不是个例,由于手工造纸技艺对水的要求很高,造纸点多位于山明水秀的乡村,这些地方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迎来送往之间,借由口碑、网络等宣传的力量,手工纸被传播到了更广阔的人群中,需求不断增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链接的产生极具偶发性。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直接受需求影响。受各种因素限制,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人自发寻找市场、进行创意设计甚至创立品牌的可能性极小,对外部力量的依赖性仍然很大。虽然旅游开发为手工纸带来了更大的曝光率、扩大了手工纸的朋友圈,但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起链接手工纸需求和生产的稳定平台。汤书昆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组织力量,推动大型文博机构有意识地与相关传承人建立连接、促成“面对面”的对话,一些大型的基金会也可以与手工纸的体系举办一些对接会,形成更加稳定的链接。

基于文旅融合发展的需求,汤书昆还提出,目前中国亟待形成手工纸生存性生态聚集地。“文创团队应该熟悉材料、扎根造纸点,推动造纸点形成当代生存性生态聚集地,旅游、文化等各行业、多元从业者可以在聚集地形成良好的共存模式。”汤书昆说。日本美浓和纸的产地美浓市灯笼节的美好氛围、老挝郎布拉邦纸夜市的壮观景象,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手工纸聚集地的可行性和魅力。汤书昆对景德镇模式颇为推崇,他认为,文化创意人才力量的扎根为景德镇业已衰落的古老陶瓷文化注入了无限活力,盘活了旅游、非遗等多个行业,让景德镇重新焕发出国际化、当代化、创意化的风采,手工纸聚集地的打造也应参照这一模式。

链接文保——古籍文物修复推动手工造纸技艺迭代

在原博看来,近年来国内对古籍修复保护工作的重视,直接推动了一些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人的技术革新。贵州丹寨县石桥村手工造纸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为了造出符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古籍修复纸要求的手工纸,进行了多年的反复研发,最终达到标准,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造纸技艺,更为王兴武的技艺传承及造纸作坊更好地生存带来可能。“近年来,出于学术研究的需求,联合造纸人进行的特殊纸张研发现象也不少见。在古籍文献中常常会出现对某种纸张的记述,但这种纸的制造工艺在当下已经遗失,研究人员常常会根据这些记述,联合造纸人,尝试复原这些纸张并探寻其中的造纸技艺。”原博说。

汤书昆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近年来,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更加重视古籍修复、文物修复工作,个人收藏品修复的需求也很强,这使得中高端修复用纸需求不断加大,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都有着生产古籍修复用纸的造纸点。文物保护及鉴定的需求也使得科技更多地介入到手工造纸技艺中来。“近年来,国家培养了一批新文保技术人才,他们进入文物保护体系中,为这个行业带来了诸多新技术力量。科技的介入能够对纸的材料、性能、寿命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伴随时代发展,新理念、新材料、新分析方法的引入,能够为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发展打开新的空间。”汤书昆说。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