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9   星期一   农历三月廿一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民族节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钟洁 创建时间:2021-03-04 10:05:00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确定并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一些民族节日,如京族哈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等,经过旅游开发,形成了知名旅游品牌,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民族节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民族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第十项“民俗”中,除各民族共享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之外,还包括京族哈节、傣族泼水节、锡伯族西迁节、苗族鼓藏节、水族端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第十项“民俗”中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例如畲族三月三、德昂族浇花节、江孜达玛节、塔塔尔族撒班节等。2011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第十项“民俗”中,有俄罗斯族巴斯克节、鄂温克族瑟宾节、诺茹孜节、侗年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2014年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第十项“民俗”中,列入了望果节、苗族花山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被列入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近年来,一些地方立足民族节日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内容多元、具有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厚植文化内涵、凸显文化创意,为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实现“以文塑旅”。以彝族火把节为例,2006年彝族火把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彝族火把节入选申报2012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推荐项目。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扎实推进以火把节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拥有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4 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多种类别,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火把节等具有标志性的节日文化符号进行全面深入挖掘、整理、宣传和弘扬,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民族节庆活动品牌。如今,彝族火把节已不再局限于所在地方、传统形态,逐步实现城市与乡村广泛互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节日形态更加丰富多样,成为展示地方文化资源的窗口、拉动地方经济的强力引擎、撬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体验,为凉山州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带动了大批群众就业增收。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旅彰文,即旅游业彰显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工作方针指导下开发民族节日旅游,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进“五个认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是以旅促文,即旅游业发展为非遗保护提供支撑。例如,据统计,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2019年傣族泼水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23亿元。发展旅游产业能够带动当地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夯实经济基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旅融合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机遇难得、大有可为。打造民族节日旅游品牌,可作为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方向之一。要充分挖掘、提炼、展示民族节日的文化精髓,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持续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旅游业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19BMZ126)阶段性成果。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