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16   星期二   农历三月初八   
有多少非遗可以重来?“注定消失”的文化遗产更需保护传承
来源:光明网 作者:赵艳艳 创建时间:2021-03-15 10:30:00

3月6日,内蒙古代表团全团会议上,一名头戴“小鹿”样式帽子的全国人大代表悄然走红。会场上这顶“鹿角”样式帽子的主人名叫代喜院,是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大主任。而对于网友好奇的“鹿角”样式帽子,代喜院解释:“帽子上并非鹿角而是狍子,鄂伦春族百姓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才会佩戴,以示庄重。”据悉,这种帽子背后的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from clipboard

又是非遗!“之前的山东大馒头是非遗,这个鹿角帽子也是非遗,我国的非遗项目好多啊!”“当初是怎么想到要给这个帽子申遗的呢?”一时间,围绕“小鹿帽”及它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们申遗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现在到处都是非遗?我国评定非遗的标准是否降低了?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去保护那些已经老掉牙的、无人问津的、注定消失的非遗项目呢?

我们申遗的目的是什么?

2月底,#马伯骞认为普洱已经申遗成功了#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2.2亿,讨论度达4.9万人次。在马伯骞看来,申遗成功“只是一个认证”。由此,马伯骞和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就“申遗的目的”展开了讨论,也引发了网友对于非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

from clipboard

“我们为什么要申报世界遗产?它叫‘突出普遍价值’。他这种理念要感动世界,让世界感受到,这种理念是正确的,所以叫‘申遗’。也就是说,他能讲好他们的民族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就是通过申遗才能讲出去。”在节目中,面对马伯骞的疑惑,单霁翔如此解释申遗的目的。

from clipboard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复合遗产)三大类。截至2019年的世遗大会,全球共有文化遗产869项,自然遗产213项,双重遗产39项。在190个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中,有167国拥有世界遗产。拥有世遗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和意大利,各有55项。

申遗成功后,不是一劳永逸。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对遗产的保护进行监督,如果管理不当,先是会被“黄牌”警告,拉进“黑名单”,即“濒危世界遗产”。如果继续恶化,会从名单里剔除。迄今为止,已有两处世界遗产被除名。一是直接被“红牌”罚出场的阿曼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因为阿曼将保护区的面积缩减了90%,导致保护区名存实亡。另一处是经常被拿出来做“反面教材”,由于兴建大桥,严重破坏当地风貌的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地区。

from clipboard

因为大桥而被世遗除名的德累斯顿 (图片:网络)

目前,“申遗是为了涨门票拉动旅游”、“申遗是为了证明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不能让其他国家抢走了”、“我们自己的好东西自己珍视就好,大可不必让由西方主导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承认”诸如此类的观点层出不穷,殊不知,世界遗产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对人类共同发展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一切都应该以保护优先。

在单霁翔看来,年轻人虽然对申遗了解不多,但却一直抱着想要探索的心,而这颗心需要在引路人的帮助下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样的讨论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非遗项目?我国评定非遗的标准是否降低了?

世界遗产中的“文化遗产”一项,又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常说的“非遗”。

2020年12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提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项目337项,其中,新列入198项,扩展139项。此前,国务院先后批准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了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根据《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我国目前施行的是“国家+省+市+县”的4级保护体系策略。

from clipboard

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图片:网络)

有网友表示,现在好像走到哪里都有非遗。中国书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非遗可以理解,为什么看起来没那么深奥的陕西布娃娃、山东大馒头也能成为非遗?我国的非遗评定标准是不是降低了?

“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是因为我们大众对非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又了解的不够深入、全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表示,无论是二十四节气,还是陕西布娃娃,都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因为知道二十四节气的人多、知道陕西布娃娃的人少,就片面的认为二十四节气更重要;也不能因为二十四节气的体量大、陕西布娃娃的体量小,就认为陕西布娃娃不重要。“他们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都记录着我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又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套文化体系。”

from clipboard

朝戈金当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摄影:张瑜)

在朝戈金看来,非遗项目越来越多,并不代表着我国评定非遗的标准降低了,“而是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摆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通过申遗,把我们的文化和自然瑰宝妥善地保护和管理起来,把这些非遗项目传承下去,才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意义。”

“无人问津”“注定消失”的非遗项目,还要不要保护?

2018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热播的时候,一条知乎网友评论被顶上热搜:“当一种传统需要被保护才能生存的时候,它本身就已经失去了存在于当下的意义。那些注定要被淘汰的,我们或许可以以各种名义把他们放进玻璃柜里观看,留作一个民族成长的记忆,记录当年筚路蓝缕的文明成长史。但捧上神坛就大可不必了,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虚无缥缈的情怀,支撑不起十几亿人对于幸福生活的实际追求。”

from clipboard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介绍章丘铁锅制造工艺 (图片:网络)

无数网友发出疑问:我国每年花那么大的人力、财力用于“无人问津”“注定消失”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值得吗?

敦煌莫高窟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多位专家曾不止一次的表示,消亡,是莫高窟逃不掉的命数。“我们能做的,就是和老天爷抢时间,去延长莫高窟的生命。”从常书鸿到樊锦诗,一代又一代敦煌人把青春奉献给了莫高窟。

from clipboard

敦煌莫高窟壁画修复师李云鹤一家三代人从事壁画修复工作 (图片:网络)

莫高窟不是非遗,却承载着多项非遗项目的传承。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敦煌彩塑、壁画修复技艺……这些非遗项目随着莫高窟的保护而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作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位专职文物修复工,被称为“壁画医生”的李云鹤坚守莫高窟65年,用一生守护着石窟里的壁画、雕塑,让残损的历史一帧帧复活,满壁风动,长袖飞扬。近年来,他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了言传身教、培育新人上,一边自己动手修复,一边指导年轻人工作。

如今,李云鹤带出来的学生,大多已是壁画、彩塑修复项目的带头人,足迹遍布甘肃六大石窟、杭州凤凰寺、山东岱庙、青海塔尔寺、西藏布达拉宫……就连李云鹤自己的儿子、孙子、孙女也加入这支队伍中。“把绵延一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让大家更好的去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这样的保护工作,当然是有意义的。”

让“注定消失”的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慢一点、留存的时间久一点、知道的人多一点,为了这个目标,李云鹤们一直在努力。

from clipboard

北京泥彩塑“兔爷”  (摄影:季春红)

“非遗”是老百姓的文化,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任何事物都有产生、成长、延续、消亡的过程,“非遗”的未来,同样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现代化的冲击,商品化的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

“每一分钟,都有文化遗产在消失。再不保护,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就没有东西留存了,如果我们再不行动,我们怎么面对子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痛心疾首的表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有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非物质的无形遗产更加重要。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需要既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又结合中国的特点。”在朝戈金看来,有政府的管理指导、群众的积极投入、学者的深度参与、中介组织的广泛支持,多种力量共同作用,方能为非遗传承发展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