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13   星期五   农历冬月十三   大雪 大雪
贵州:多维融合 做活“非遗+旅游”新业态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作者:梁书霞 创建时间:2021-08-23 10:54:00

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是活化的非遗“博物馆”。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反排木鼓舞、锦鸡舞、民族刺绣、民族服饰、蜡染、银饰等构成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重要内涵。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贵州兴起了体验游、研学游、村寨游等“非遗+旅游”的新业态,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精心策划,非遗体验精彩纷呈

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黄冈侗寨,禾晾林立、屋舍俨然、鼓楼参天、花桥飞架,仿若世外桃源。

“这里‘饭养身、歌养心’,小到学语孩童,大至耄耋老人,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唱起大歌来。”黎平县双江镇党委书记蔡宏普说。黄冈侗寨素有“侗族大歌之乡”之称,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侗族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保存最古老、最传统、最完好的侗寨。2020年,以黄冈侗寨为中心的黔东南侗族非遗深度体验游入选全国首批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汇集了当地特有的侗族大歌、侗戏、侗族牛腿琴、琵琶琴等非遗元素。

“很有意思,真是不虚此行。传统的服饰、嘹亮的大歌、欢乐的舞蹈、地道的民俗,让人印象深刻。”广州游客董悦兴奋地说。

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以“传统农耕文化+非遗+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将传统村落打造为非遗研学体验点,推出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精品线路,以及欢度苗年节庆游、瑶族药浴康养游、都匀毛尖茶制作体验游、天龙屯堡人文游等非遗体验旅游产品。如今,对非遗的转化利用已成为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每个周末,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都会推出“非遗周末聚”活动。作为贵州非遗的品牌活动,2016年起,贵州各非遗项目接连在这里展示。如今,此活动已成为贵州非遗保护与传承展示的重要途径,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旅游业的发展。

“‘非遗周末聚’活动的精彩之处在于让参与的游客深度体验非遗,看一段舞、听一首歌、了解一个民俗、制作一件手工艺品,让游客留下难忘的非遗旅游体验。”曾多次参加活动的贵州省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传承人吴宏说。

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工作人员杨明清介绍,游客在园内不仅可以参观非遗博物馆,还能近距离与非遗传承人互动学习,体验制作蜡染、植物染、农民画、水书、陶泥等。

有机融入,非遗景区特色凸显

在锦鸡广场聆听侗族大歌,到蜡染小院体验蜡染手工技艺,去非遗工坊买几件苗绣产品……走进丹寨万达小镇,处处能感受到非遗、体验到非遗。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非遗进景区工作,与非遗相关的活动不仅成为旅游景区的常驻“节目”,也成为景区营销宣传的新亮点。

作为中国丹寨非遗周的举办地,丹寨拥有7项国家级、24项省级、100余项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非遗之乡”。丹寨万达小镇作为万达集团包县帮扶丹寨的核心产业项目,依托当地非遗特色,将非遗渗透到旅游的全要素之中。

“小镇经营业态中非遗产品占比超过70%,我们还邀请了丹寨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落户小镇,每周举办非遗主题活动,打造造纸小院、蜡染小院、鸟笼小院等非遗小院,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丹寨万达小镇相关负责人说。

入驻小镇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潘玉华说:“游客在这里除了近距离观赏非遗产品,还能自己上手体验。”

近年来,越来越多与非遗相关的项目在丹寨万达小镇落地,非遗旅游也赋予了小镇蓬勃的生命力。据了解,开业4年来,丹寨万达小镇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亿元,实现了非遗与旅游的较好融合。

银饰叮叮,歌舞欢腾。“阿妹戚托勒,阿妹戚托勒……”每当夜幕降临,游客与当地群众即在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广场起舞,十分热闹。被誉为“东方踢踏舞”的民族舞蹈阿妹戚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活动很有意思,大家手牵手边唱边跳,我感觉到身心愉悦。”成都游客郑心颖说。

据阿妹戚托小镇景区副总经理车王燕介绍,阿妹戚托景区依山而建,融合了苗族、彝族的文化特色,着力于非遗保护、活态传承及产业融合,依托阿妹戚托舞蹈这一非遗资源,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传承创新,非遗文创产品风生水起

走进毕节市化屋村非遗传承人彭艺的原色有染工作室,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蜡染布偶阵列在展厅内,旁边便是作坊,她正带着绣娘们制作帽子、包、鞋子,绣娘们有的用丝线绣花、有的用蜡刀作画。

“过去我们的作品基本是自己穿、自己用,最多在乡村集市售卖给村民。如今,我们将传统蜡染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走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彭艺说。在她的带领下,这项“指尖技艺”正转化为“指尖经济”,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毕节市旅游商品发展迅速,一批结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非遗旅游商品,正不断满足着游客的多元需求。目前,在毕节,依托彝族漆器技艺、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等非遗开发的旅游商品年销售额已破亿元大关。

发源于凯里市的民族服装品牌古阿新,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受到游客的欢迎。截至目前,古阿新在全国已拥有超过22家门店,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城市。

“这些银饰真是太精致了,是怎么做的?”在贵阳南郊青岩古镇的“贵银”品牌店,游客刘清雨好奇地询问店员。

据悉,“贵银”品牌成立于2018年初,是贵州本土的“文化+时尚”设计品牌,立足于当地的多元民族文化,进行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兼具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商品,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贵银”品牌店计划于今年内入驻梵净山、黄果树、镇远古城、万峰林等10个景区,力争让更多游客买到贵州银饰。

近年来,贵州通过创意赋能,变文化资源为特色产品,实现价值变现,“出圈”的苗绣、精美的银饰、走在时尚前沿的蜡染、致富增收的竹编,均获得了游客的好评。

“下一步,贵州将推出‘非遗+研学’与‘非遗+体验’的沉浸式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助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乡村振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芳表示。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