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65 |
项目编号:Ⅱ-34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音乐 |
所属地区:陕西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 |
保护单位: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
古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重要体现。古琴艺术在陕西省主要分布在西安地区。历史上,西安不仅是中国古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其重要的形成、发展与繁盛地,在中国琴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随着中国音乐文明史的发展,古琴艺术与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融于此,并一路向东,播撒于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艺术传承至今的主要表演形式为琴曲独奏、琴箫合奏、琴歌3种,实践方式主要是在琴器斫制等方面予以体现。古琴艺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称作“琴学”。琴学源自中国,后流布到世界各地,故称“中国琴学”,西安地区是其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琴学以斫琴制作、琴曲操缦、琴学理论等为主要内容,承载了传统音乐文化审美与思想的境界与价值。陕西的古琴艺术不仅继承了炎黄创琴之始,周文王、周武王之法度,姜子牙、秦始皇之传奇,刘向、杨雄、蔡邕、蔡琰、班固、桓谭、董庭兰、李勉等先贤琴学之伟业,同样也承续张友鹤、陈尧廷、闵智亭、李明忠琴学之功绩。陕西的古琴艺术以斫琴研究、操缦挖掘、教育传承为主要内容;以抢救保护与操缦挖掘、学术研究与交流、音乐会展示与交流、斫琴制作与研究、教育传承等为主要实践方式;以音乐与传统文化领域的知识群体为主体,以教育与研究机构为主要载体,以社会其他各界为辅的群体结构为实践主体;以学术性、知识性、教育性、研究性、文化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
古琴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琴”,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琴”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延续到现在。在关中地区,多位前世圣贤均善琴且知琴,他们或制琴之法度,或创制琴曲,或以琴叙史。当前以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授与学校教育方式进行传承。
古琴艺术传承千年,3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使古琴艺术在中国人,特别是文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必左琴右书”之说。它内容博大精深,琴器、琴人、琴曲、琴谱、琴史、琴论、琴律等核心要素,是中国哲学思想、人文历史、文学艺术、传统音乐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李明忠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音乐 |
项目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陕西省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大兴区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岭南派)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诸城派)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诸城市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浙派)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梅庵琴派)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梅庵琴派)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虞山琴派)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金陵琴派)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 |
编号 Ⅱ-34 |
项目名称 古琴艺术 |
类型 传统音乐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