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117 |
项目编号:Ⅳ-155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戏剧 |
所属地区:安徽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
保护单位: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 |
形成于亳州地区的淮北梆子戏是安徽的传统地方剧种,当前主要流传于安徽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淮南以及豫东、鲁西南和苏北地区。
亳州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活泼、婉转、感染力强的特点,有曲牌200多种。唱腔结构为板腔体,主要有“慢板”“二八”“流水”“飞板”四种板式。音乐与唱腔相对于宿州、阜阳等地有着较为鲜明突出的特征。亳州淮北梆子戏被称为“高梆”,因其“梆身”短于其他淮北梆子戏“梆身”3至5厘米,因此,击打出的声音较为亮脆,特色十分突出。亳州淮北梆子的三遍开场锣鼓,使用高音梆子与锣鼓同奏,穿透力强,行话称它“撂外”。亳州的淮北梆子戏用打击乐开幕,使用“花慢板”,都在32音符与16音符之间,节奏欢快,起腔唱法采用“起板落眼”。亳州淮北梆子戏的剧目以历史题材改编或移植为主,内容多表现讴歌正义、鞭挞邪恶,充分反映了皖北人民爱憎分明的品德,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蕴藏着深厚的皖北文化特质。
百余年前,河南梆子戏沿开封惠济河、南阳沙河传入亳州涡河流域,又依附淮河流域和漕运传入皖北地区。在此过程中吸收了豫东戏曲调式及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与当地流行的坠子嗡、灶王戏、布袋戏、淮词、船工号子等融合,又受到皖北地区乡音土语的影响,经过艺人的革新创造,逐渐衍化成淮北梆子戏这一地方特色戏曲剧种。历史上,淮北梆子戏主要通过班社传承,涌现出一批享誉当地的班社和名演员。目前,安徽省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原谯城区梆剧团)是皖北地区较有影响与实力的专业戏曲文艺团体,完整地保留了60余部淮北梆子传统戏和现代戏剧目,现有在职演职员106人,主要担负着淮北梆子戏的保护、传承、弘扬任务,演出累计5400余场,受益群众150余万人次。
淮北梆子戏是历代传承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大运河文化和皖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皖北流域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是周边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