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916 |
项目编号:Ⅷ-133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贵州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 |
保护单位:岑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思州石砚制作技艺是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的传统砚台制作技艺,因岑巩县古称“思州”而得名。岑巩境内的龙江河和龙鳌河流域涧深壑幽的山地岩溶地质,经亿万年孕育,形成了水润金星石,这种石材呈骨针状鳞片结构,石质坚润如玉,石中金星闪烁,是制作思州石砚的特有原料。
思州石砚制作过程复杂,技艺精湛,主要有采石、制砚、打磨、配盒4个步骤,历经选点、试石、开采、选石、运石、储石、选料、制坯、构图、雕刻、打磨、抛光、清洗、铭文、配盒等15道工序。制作工具分为采石、雕刻、打磨3类,近40种,仅雕刻的主要工具——錾,就有尖口錾、方口錾、平口錾、圆口錾、钩錾、斜口錾等。制作时根据石材中的金星位置、形状、大小、表里的不同,写实写意,力求金星完整。雕刻时以传统浮雕工艺为主,辅之平雕,精湛的技艺确保镂空雕、高浮雕、透雕呈现的立体效果。工匠们多以阴纹浮雕在砚面开出凹形图案、阳纹浮雕凸出表面,适应亭台楼阁、人物、风景等高难题材创作;砚台轮廓有荷叶边椭圆形、单双线边长方形、单线边扇形、无边自然形等,于变化中求实用与艺术的统一;砚台造型通常以龙凤、鸟兽、花草三大题材作为立体造像,呈现四龙闹海、喜鹊登梅、思州八景等近百种图案,寓意丰富。
思州石砚古称“蛮溪砚”“金星砚”。清谢慎修《谢氏砚考•卷三•砚说》载《蛮溪砚》:“铁网珊瑚斯石也,出于汉之蛮溪。”该技艺目前以师徒传承为主,以作坊、合作社的群体传承为辅。岑巩县现有160余人从事思州石砚制作,该项目的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传承群体长期专注于技艺传承,通过授徒、开办工厂、建立传习基地等方式推动项目保护工作。
思州石砚制作技艺孕育于中国古代西南,是该区域各民族融合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象征。思州石砚易于发墨,贮墨不易干涸,哈气生露,久藏无异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其图案内容以当地神话传说为题材,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符号,集书画、篆刻艺术于一身,承载了当地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信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33 |
项目名称 砚台制作技艺(石城砚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 |
编号 Ⅷ-133 |
项目名称 砚台制作技艺(修水贡砚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
编号 Ⅷ-133 |
项目名称 砚台制作技艺(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北京市门头沟区 |
编号 Ⅷ-133 |
项目名称 砚台制作技艺(松花石砚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 |
编号 Ⅷ-133 |
项目名称 砚台制作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
编号 Ⅷ-133 |
项目名称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卓尼县 |
编号 Ⅷ-133 |
项目名称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岷县 |
编号 Ⅷ-133 |
项目名称 砚台制作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新绛县 |
编号 Ⅷ-133 |
项目名称 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河北省易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