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字里拾“遗”丨这些以地域命名的项目,你都了解吗?(三)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2-11-17 11:33:00

编者按

字里“遗”

歙、洮、岫、浚,这些非遗项目名称里面的字,你是否会觉得有些陌生,不知道读音或意思?

为了让大家更好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我们推出【字里拾“遗”】这一新的系列专题,通过解释非遗项目名称中一些特定、生僻、易错和不常用字,为大家带来有关非遗项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知识。

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非遗项目里涉及到地域命名的生僻字,快点击下方图片,看看自己是否掌握它们的正确读音和写法吧~

▲读【shè】

1.歙县,地名,在安徽。

▲读【xī】

1.<书>吸气。

非遗项目

非遗项目:歙shè砚制作技艺

项目序号:424

项目编号:Ⅷ-74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安徽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歙县

保护单位:安徽省歙县工艺厂

非遗项目:歙shè砚制作技艺

项目序号:424

项目编号:Ⅷ-74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江西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婺源县

保护单位:婺源县文化研究所

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曹阶铭作品

《凤鸣九天》(左图)《新安晨曦》(右图)

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鸿欣影雕作品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主要制作地和成名地在古徽州歙县,故称歙砚。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徽州,所产亦称歙砚。汉、晋时期已有歙砚问世,至唐代名声日盛。开元以后,龙尾砚石被发现,歙砚更为世所珍重。南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冠”,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宋代歙砚发展很快,品种增多,精砚不断涌现,其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从元末至清初未见有官方开采歙石的记载,歙砚制作只是维持残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歙砚生产一度得到发展,金星歙砚重新问世。改革开放后,歙县和婺源县先后成立了歙砚厂、工艺厂、文房四宝公司等,从砚石开采、产品制作到装潢工种齐全,还挖掘了“豆斑”、“绿刷丝”、“歙红”、“紫云”等新品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歙砚进入全国制砚行业前列,并以优良品质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出口创汇金奖和有关部门授予的“国之宝”证书。

歙砚的制作技艺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读【táo】

1.洮河,水名,在甘肃省南部。

非遗项目

非遗项目:砚台制作技艺(洮táo砚制作技艺)

项目序号:916

项目编号:Ⅷ-133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甘肃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岷县

保护单位: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岷县洮砚厂

非遗项目:砚台制作技艺(洮táo砚制作技艺)

项目序号:916

项目编号:Ⅷ-133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技艺

所属地区:甘肃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卓尼县

保护单位:卓尼县洮砚开发协会

甘肃洮砚,即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洮砚色绿形雅,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长久以来享誉海内外,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洮河矿带三面环水,砚石长年受湿润之气滋养,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清漪、雾霭等天然纹理。以之制作成砚,由于石质湿润,可以呵之成珠,下墨既快又细,发墨生光,贮墨砚中,经月不涸不腐。

洮砚造型主要分规矩形砚和自然形砚两种,砚体由墨池、水池和砚盖三部分构成;按款式分,则有单片砚和双片砚两种。砚面往往以图案和文字装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是龙凤和原始宗教器物。

洮砚采用手工制作,生产流程大致包括选料、制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几道工序。雕刻以透雕和浮雕为主,辅以线雕、圆雕等多种手法,图案造型古雅,美观大方。洮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鉴藏价值很高。

▲读【xiù】

1.<书>山洞:白云出~。

2.<书>山:远~。

3.<方>虫鸟禽兽的巢穴:蜂~,狗~,鸡~。

非遗项目

非遗项目:皮影戏(岫xiù岩皮影戏)

项目序号:235

项目编号:Ⅳ-91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辽宁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鞍山市

保护单位: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

岫岩皮影戏在明清时期传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地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皮影表演为“独影”形式,清代同治年间形成“溜口影”,民国后演变为“翻书影”,现在岫岩皮影戏仍保留了部分“溜口影”的原始形态。

岫岩皮影戏唱腔音乐丰富,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个板式,演唱时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出大小两种唱法,各有固定的唱腔板式,唱词按句法结构可分为“三赶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锦”、“十字锦”、“耷拉嘴”等几种,表演则吸收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方法,围绕剧情刻画人物。岫岩皮影戏影卷多、卷头大,内容繁复,有近百种传统剧目和二十余种现代剧目。

非遗项目:剪纸(岫xiù岩满族剪纸)

项目序号:315

项目编号:Ⅶ-16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辽宁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

流行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岫岩满族剪纸始于17世纪初满族进入岫岩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满族人盛行用挂旗供奉祖先,这种形式促进了剪纸的发展,并进一步演变出窗花、棚花、灯花等多种样式,在满族民间的婚丧嫁娶等习俗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岫岩满族剪纸与当地的社会风习密切结合在一起,遇红事以红纸剪龙凤、“囍”字等以示庆贺,办白事用白纸剪团花、纸幡等以示悼念,赶上年节则剪挂旗窗花或葫芦以烘托喜庆气氛。岫岩满族剪纸浑厚粗犷、古朴洗练,造型夸张奇特,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又保持着满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岫岩农家妇女刘吉英、赵秀芝等都是岫岩剪纸创作高手,她们剪制的《千蝶图》、《狮子戏绣球》、《戏虎图》等传统样式作品堪称岫岩满族剪纸的代表作。

岫岩满族剪纸在曲折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满汉融合的特征,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民间美术研究价值。

非遗项目:岫xiù岩玉雕

项目序号:328

项目编号:Ⅶ-29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辽宁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岫岩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岫岩玉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运岫绘制玉雕作品

王运岫玉雕作品

岫岩玉雕是以辽宁省岫岩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玉石雕刻工艺。

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用岫玉制作的玉龙、玉猪、人面纹玉综、兽面纹玉琮等“素活”工艺品,说明这里的玉雕工艺起步极早。清末民初,岫岩地区形成了有三百多人从业的玉石街,出现了以江保堂为首的玉雕“八大匠”和以李得纯为代表的“素活二李”。当时玉雕有人物、花鸟、动物、花卉、素活等五大类产品,特别是素活工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素活工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代表作品岫玉塔薰《华夏灵光》高3.15米,是迄今中国玉雕史上最大的一件瓶素工艺品,在全国百花奖评比中获“金杯奖”,并被定为国家珍品,藏于人民大会堂。

岫岩玉雕技法丰富,以素活见长,柔环、活链为其典型工艺,难度之高,世人称绝。岫岩玉雕的素活工艺继承了中国玉器传统技法,做工以立体圆雕及浮雕为主,辅以线刻、镂刻、透刻,并有勾花、勾散花、顶撞花等手法,尤擅用剜脏去缕、因材施艺、化瑕为瑜、废料巧用、俏色巧用、螺纹组合等技法。

1942年出生的当代玉雕大师李洪才从艺四十余年,创作出不少精品和绝活儿。1964年,他的作品作为辽宁工人的礼品献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及毛泽东主席。他的绝活儿玉雕《如意壶》可分别斟出两种酒,泾渭分明;《九龙宝亭》的亭中有玉龙吐雾,玉珠悬于空中,永不落下。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李洪才师徒设计制作的玉雕作品《九九月圆图》作为辽宁省政府的礼品献给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受到广泛好评。

非遗项目:满族刺绣(岫xiù岩满族民间刺绣)

项目序号:856

项目编号:Ⅶ-80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辽宁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馆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作品《虎头鞋》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作品《凤戏牡丹》

刺绣是满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艺术,自古至今一直流传于满族民间,经久不衰。满族刺绣实用性很强,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上随处可见,其中以枕头顶刺绣最为精美。满族刺绣吸收苏绣、蜀绣、广绣等汉族名绣之长,将之与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的品格和风韵,让人看到了满族先代的古朴民风和八旗女子的巧手灵心。满族刺绣用料以纱或缎织物为主,自织布和青白布为辅。作品布局上讲究左右对称,或对等呼应,或左青龙右白虎,或用割绣法使左右完全一致。满族刺绣花样繁多,将飞禽走兽、花草鱼虫、人物故事等内容尽皆采入幅内,表达出祈望吉祥的寓意。刺绣构图延续了我国传统的技艺法则,“层层剥皮,疏密相间,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流行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一带,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悠久历史。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所用材料以缎、纱、粗布为主,制品多为生活实用品,主要包括绣花衣、绣花鞋、绣花帽及荷包、烟袋、腰褡、钱褡、披肩、绑带、枕头顶、桌围、床罩等。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技法独特,其中既有扎绣、缎绣、割绣、补绣、包绣、编绣等繁复的绣法,又有套针、抢针、乱针、长针、锁针、花针、扎针、纳针等丰富的针法,各法每每于刺绣实践中交织使用,恍若龙蛇飞动,行云流水,不拘一格,绣品由此而形成或粗犷豪放或严谨细腻的风格特征。岫岩满族民间刺绣充分表现出当地满族人民的艺术创造热情和审美理想,同时生动展示了岫岩满族社会生活的主要风貌,具有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读【xùn】

1.浚县,地名,在河南省。

▲读【jùn】

1.疏通,挖深:~井,~河。

非遗项目

非遗项目:泥塑(浚xùn县泥咕咕)

项目序号:346

项目编号:Ⅶ-47

公布时间:2006(第一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河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浚县

保护单位:浚县人民文化馆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为鹤壁市所辖。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

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泥咕咕作品主要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十二属相、小动物、飞禽、骑马人等。

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非遗项目:民间社火(浚xùn县民间社火)

项目序号:502

项目编号:Ⅹ-54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民俗

所属地区:河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浚县

保护单位:浚县人民文化馆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民众自娱活动,它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历史上以农立国的中国,土地用以耕种,火用以烧熟食物和取暖,两者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人们凭原始思维认定火也有“灵”,将之视作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由是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中产生出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祭祀仪式中逐渐加入了娱人的成分,最终形成规模宏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社火按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其中造型社火包括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队游演形式,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包括地台社火、高跷社火等形式,主要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

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以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跟从其后,最后是锣鼓队。改革开放给民间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在新形势下,传统的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光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这里的民间社火是当地传统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已初具规模,明清至民国达到成熟,走向鼎盛。

浚县每年正月十五、十六的庙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个传统庙会,浚县社火即选定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此前的正月初九为出会日。浚县社火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演出时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浚县民间社火所容纳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每年庙会都有近七十家社火队三万多人参加表演,观众人数达三十多万。浚县社火由最初的祭祀形式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显示了民间艺术形成发展的一种趋向,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非遗项目:庙会(浚xùn县正月古庙会)

项目序号:991

项目编号:Ⅹ-84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别:民俗

所属地区:河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浚县

保护单位:浚县人民文化馆

河南省鹤壁市每年的“浚县正月古庙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一个传统庙会,庙会上表演形式非富多彩,三层人叠起的高跷、太师椅上高空翻滚的舞狮、铿锵热烈的盘鼓、欢乐喜庆的秧歌、悠然自得的旱船、飞腾穿梭的龙灯以及竹马、抬阁、背阁、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等的民间社火表演让游客大饱眼福。往年的“浚县正月古庙会”从正月一直到二月二都熙熙不散,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省市及海内外的旅人流连忘返,无怪乎有着“华北第一大古庙会”的美誉。

了解非遗中的生僻字,不仅是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能引发对非遗的关注,保护非遗的热情。我们相信,非遗不生僻,才会有生机,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有形的、无形的非遗拉近与您距离,让大家从认识这些生僻字开始,学习了解它们。

了解更多国家级非遗项目内容,可前往中国非遗网:www.ihchina.cn 中“清单”栏目查询。


文中部分资料及图片参考自:

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②新华社

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官网

④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⑤千山晚报、守望与传承微信公众号

⑥鞍山市文明网、上饶文旅微信公众号

⑦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

⑧大河网

编辑:刘爽 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