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聂家庄泥塑成立非遗工坊,通过建设基地、合作创新、嫁接机械、扩大营销等途径推动泥塑生产销售,助力和赋能乡村振兴。工坊推行“党组织 + 合作社 + 工坊”发展模式,发挥1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引领作用,吸纳120多名从业者参与,构建产、供、销一体链条。工坊研制专用机械设备,部分生产环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与高校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开发十二生肖、党建主题叫虎等10多个系列产品。坚持线下线上融合经营模式,销售数量月均提高20%以上。目前,泥塑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 1000万元,带动聂家庄村村民人均增收8000 多元,为泥塑技艺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聂家庄泥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造型憨朴、着色浓艳,作品动静结合、形声具备,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拥有叫虎、摇猴、吧嗒孩、抱鱼娃、传说人物等众多品种。近年来,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对接高校、连接群众、开拓市场、推动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打通了村民致富渠道,实现了工坊得发展、群众得实惠、村集体经济得壮大的多赢局面。
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虎山”装置
一、建基地、优功能
以聂家庄村及周边3个村成立昌盛泥塑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为基础,聂家庄村征求村民意见,利用占地30 多亩、闲置的聂家庄小学,建设联合社非遗工坊及聂家庄泥塑产学研基地。工坊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将周边设施全部浸染泥塑主题,配套建设生产车间、展销中心、培训中心等10个功能区,周边群众只要愿意学习泥塑技艺、从事泥塑生产,都可以走进工坊参加培训和务工。今年55岁的聂传军赋闲在家,工坊成立后,聂传军报名培训,加入工坊灵活就业,每年增收2万余元。他说,制作泥老虎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把老一辈的手艺传承下去,真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像聂传军这样的闲散劳动力,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共吸收了100余人。
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传承人聂佩斗教学生画泥老虎
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开展研学活动
二、重创新、强合作
工坊与清华大学、山东工艺美院等高校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泥塑产品研发,把当地传统文化融入艺术品,先后开发十二生肖、党建主题叫虎及树脂尼尼虎、生活功能虎等多个系列产品。同时,克服过度依赖传统制作方式,聘请机械制造技术人员,攻关泥塑生产专用冲压和黏土提纯设备,推动选土、制坯2个环节实现半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了 10倍以上。在内部管理和运行上,工坊建立原料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宣传推介、销售渠道、商标使用“六统一”制度,形成了完整的产供销链条,推动“家庭式小作坊”变成“家门口小工厂”。家住聂家庄村的高芳华,多年来独自从事泥塑制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销量很不稳定,一度想放弃泥塑行业,了解到工坊成立后,主动找到工坊负责人,加入到工坊生产链条中,实现年增收3万余元。工坊在帮助个人实现增收的同时,也推动了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
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航拍全景
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压泥制胚工作间
三、广推介、促销售
工坊借助聂家庄“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等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聂希蔚、聂臣希“头雁领航”作用,邀请央视、省市电视台等媒体,对工坊紧跟时代创新创作、引领泥塑产业发展的做法进行报道,提升了工坊及聂家庄泥塑技艺的知名度。为扩大泥塑销售渠道,工坊先后 6次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和工坊从业者进行直播销售培训,既以工坊为单位进行直播销售,又鼓励从业者常态性直播销售,推动销售数量月均提高20%以上。工坊坚持本地销售和走出去经营并举,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组织工坊产品在红景区、星级酒店、高速服务区等人员多的场所售卖,促进产品增收。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来忱主要制作“泥老虎”,2019年仅销售1800多个,2022年借势工坊销售渠道,已售卖2.1万个。目前,整个工坊年可加工销售泥塑产品40万个,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吸纳从业者120多名,成为当地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