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天津市西青区委员会指导,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青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首届“天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非遗系统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意合堂会成功举办。
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科技大学、西青区档案馆、西青区文旅局以及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非遗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运河文化与非遗系统性保护两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会议开始前嘉宾参观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天津非遗主场活动暨第五届“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观看了大运河沿线八省市非遗项目作品。
研讨会由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所长钱玲主持。首先钱玲所长全面回顾总结十八大以来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并从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强化系统调查研究、构建“非遗”活化新模式等方面提出未来发展目标,以此推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现高质量发展。
西青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万松结合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天津非遗主场活动,系统总结近年来西青区在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上取得的成果,从挖掘非遗资源、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做好非遗宣传工作、实现非遗旅游共同发展等角度进行阐述,并对今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发出倡议。
天津大学教授 马知遥
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 闫丽祥
天津大学教授马知遥、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云兰、天津市西青区档案馆馆长杨鸣起、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闫丽祥分别就运河文化和非遗保护传承利用进行发言。
马知遥提出:在探寻大运河京津冀非遗内部的流动性与共享性,以及共同的文化特征基础上,找到各类非遗在区域性发展中的异同、当代文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可能,为区域非遗整体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任云兰从强化顶层设计、实施智慧非遗工程、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培育建设、强化非遗发展资金保障、加强非遗人文交流等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推进天津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建设。
杨鸣起结合自身“寻根大运河”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认为大运河作为天津的母亲河,孕育了天津卫,兴盛了天津城,塑造了天津魂。天津应该加深对运河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并针对如何激活文化源头,焕发运河活力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闫丽祥总结了2022年天津非遗保护中心开展的大运河天津段非遗传承发展的实践调研工作,通过对沿线104项与运河文化息息相关的非遗项目的摸底调查,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讲好“运河文化+非遗传承”的天津故事。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张新沂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张新沂、南开大学副教授刘越分别就高校非遗研究基地建设与非遗系统性保护发表演讲,总结了近年来本校非遗研究基地建设情况,并从政策导向、人才培养、市场运作、设计赋能、科技创新、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策略建议。
天津王树村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 姜彦文
杨柳青古镇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主办方还特意邀请天津王树村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姜彦文,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参会。姜彦文从大运河的视角考察杨柳青年画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以及作品的趣味与格调。霍庆顺从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出发,讲解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坚守传统文化内涵和传统工艺基础上的传承发展。
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传承人 张春林
研讨会还邀请了天津地区一些在保护传承发展实践方面有引领示范效应的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进行交流分享。坐落在天津静海区南运河畔的全国首家乡镇级运河文化博物馆——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赵雅琦从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展示了陈官屯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具特色的物产、文化、民俗等。
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津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人、葫芦庐艺术馆馆长赵伟发表“非遗如何与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演讲,讲述了自己以天津葫芦制作技艺,加强非遗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以非遗技艺提升乡村振兴的长期探索与实践。
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传承人张春林从守正创新出发,从非遗的社会和文化属性、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属性、非遗项目的社会需求三方面,讲述了新时代非遗人的传承思考。
下一步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将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非遗传承人等各界力量的联系,搭建沟通交流、保护传承、研究利用的广阔平台,共同助力非遗系统性保护取得新成果,实现新突破。(摄影:李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