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7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九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更好融入当代生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秋云 范海刚 张巍伟 创建时间:2023-06-16 13:57:00

今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此前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紧紧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非遗可持续发展、非遗进景区、非遗促消费等内容,组织各地文旅部门,在全省同时开展系列活动,共同掀起非遗宣传展示热潮。加大非遗宣传和影响力,营造非遗保护传承良好社会氛围的同时,让非遗走进群众、融入生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不断推动非遗促消费形成示范效应。

2023年河北省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沧县狮舞精彩展演(摄影:范海刚)

石家庄市主会场展演现场(摄影:王建)

“遗”彩纷呈——彰显各地保护成果的非遗展示会

6月9日,河北省沧州市大运河畔园博园内热闹非凡、人流如织,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沧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年河北省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在当地举行。活动现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沧县狮舞的精彩展演,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阵阵掌声。

据了解,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主会场设置了“百工·运河技艺”“百飨·运河赏味”“百作·运河传承”“百艺·运河古韵”4个展区,邀请全省近百个非遗项目参加现场展演。同时,沧州市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积极打造“大运河非遗之城”,于6月9日至11日开展“非遗购物节”“进景区看非遗”以及“非遗消费月”等活动,通过发放非遗消费券,实现非遗进景区、非遗促消费双轮驱动,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创新推动大运河沿线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

6月10日,2023年衡水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第四届衡水非遗购物节拉开帷幕,独具衡水特色的76个非遗项目于线上线下进行了集中展示。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扎实推进“非遗进景区”,衡水当地20个景区的相关负责人来到现场,与非遗传承人沟通合作事宜,为“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增添非遗动力。

秦皇岛市精选40余个非遗项目进行惠民展演、展示、展销,同时为广大群众献上一场精彩的“转角遇到艺术”非遗专场惠民演出,让大家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共享非遗之美;唐山以非遗工坊、老字号为重点,组织20个非遗项目开展非遗手工艺品、传统美食展示展销活动,滦州地秧歌、乐亭大鼓、评剧、评书等精彩的非遗展示轮番上阵,让广大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邯郸市围绕非遗展演、非遗走进美术馆、邯郸市非遗作品展、非遗购物节等七大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展示推广活动;石家庄在正定南门重磅推出“石有好物”非遗市集、“石有好味”非遗老字号美食节、“石有好戏”传统戏剧曲艺展演、“石有好艺”非遗民俗展演、“石有好购”非遗云展播“石有五好”系列活动。

市民选购非遗产品(摄影:王建)

统计显示,今年河北省线下举办各类非遗展览、展销等活动近150场次,参与活动的非遗传承人有700余人,涉及非遗项目640余项,在全省各地形成了遍地开花的红火景象,诸多非遗又重回大众视野。精彩纷呈的活动不仅多方面展示了河北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而且融入生活,引导广大群众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

“遗”脉相承——观赏与体验相融合的非遗展示秀

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过岁月的积淀和时间的洗礼,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脉系,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资源大省。其中,河北传统戏剧剧种多达36个,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戏剧类项目115项、曲艺类项目33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戏剧类项目35项、曲艺类项目9项。

“长寿村的老人都寿禄高,不胖不瘦挺苗条,洁白的牙齿一个不少,大个的铁蚕豆嘎嘣嘎嘣地嚼啊……”6月10日上午,廊坊市安次区御龙河公园传出一阵阵响亮唱腔,一方小小的舞台上,京东大鼓演员鼓槌起落,引来不少市民驻足。紧接着,黄漕飞叉、东沽港中幡……一项项绝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连日来,河北博物院内的“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热闹非凡,河北梆子《大登殿》、保定老调《红衣仙子》、清苑哈哈腔《王小打鸟》、石家庄丝弦《智取威虎山》、康保二人台《圪梁梁》等一场场热闹的非遗大戏接连上演。20多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青年新秀轮番登场,用地道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为游客打造了可听、可看的非遗盛宴。

这边戏迷叫好,那边的非遗体验区内,魏县花布染织技艺、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新河橡皮画等非遗项目前也围满了观众,大家好奇地观看着传承人展示的制作技艺。

非遗传承人展示纺织技艺(摄影:范海刚)

棉布铺平,放上镂空花版,用工具沾上颜色进行印染,不一会儿,一件印染的花布手绢就做好了,观众拿着自己亲手印制的作品,欣喜不已。

在沙河四匹缯布制作体验区,一架老式织布机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传承人坐在织布机前,双脚交替踩动踏板,双手灵活地将木梭在棉纱中穿过。想体验的观众排起了长队,一位体验者说:“看起来很简单,操作时要手脚并用,专心致志,还挺难的。”

位于石家庄市的冀台联文化产业园作为河北非遗文化研学体验创新基地,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联合石家庄市桥西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举办了“非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免费邀请市民走进园区,让人们沉浸式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园区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印刷、剪纸、绳编、扎染、花馍、面塑、中医药、古法造纸、京剧脸谱制作等数十种非遗及传统文化研学实践。同时,以“基地+营地”的方式,组织、接待和输出国内外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教育活动。

花馍展示(摄影:杜船)

为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河北各地还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名草编代表性传承人王群英走进大名县东关小学开展非遗展示教学活动,手把手带学生编织各种小动物及生活用品;在峰峰矿区,磁州窑烧制技艺、皮影戏、红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孩子们热情地学习非遗知识、技艺,零距离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小朋友体验新河橡皮画(供图:河北省群艺馆)

文化惠民活动中,孩子们体验绳编(供图:冀台联文化产业园)

乐购好物——助力消费复苏的文化大集市

6月10日,“多彩石家庄·非遗购物节”主会场活动在石家庄市正定县盛大启幕。在“石有好物”非遗市集上,龙狮道具制作技艺、传统拓印技艺、郭氏铁板浮雕等50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引得广大市民一边欣赏一边拍照;在“石有好味”专区,正定宋记八大碗、真定府马家卤鸡、藁城宫面、正定崩肝、平山古月豆腐、西河肉糕……30个美食类非遗项目及老字号汇聚一堂,让游客们大饱口福。

“广大市民和游客不仅大开眼界,零距离感受非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争相购买自己喜欢的非遗好物。”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赏非遗、品非遗、购非遗,本次活动不仅是石家庄市非遗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有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百姓生活,拉动了非遗消费,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参与非遗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市民参观现场(摄影:杜船)

在秦皇岛,当地首次尝试举办“非遗GO购GO”全市非遗项目作品产品打折促销暨惠民展销活动,5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相关产品在活动现场及全市非遗产品各销售网点开展惠民展销活动。在廊坊“非遗购物节”主会场,来自京津冀地区30个美食类非遗相关企业和老字号,以及京津冀地区16个传统技艺类非遗企业、非遗工坊精彩亮相,栩栩如生的毛猴、艳丽的第什里风筝、做工精细的柳编等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外干内嫩的薛记豆干、香而不腻的三河小熏鸡、味道醇厚的老李香油等地方特色传统美食引得游客纷纷购买品尝……

唐山宴,作为京津冀周边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不仅是一座饮食文化博物馆,更是一处展现唐山地方特色的文化荟萃地。6月5日至11日,唐山市群众艺术馆专门在这里设立分会场,开展集吃、游、购、赏、娱等于一体的非遗宣传展示展销体验活动,涉及皮影戏、评剧、乐亭大鼓、糖画、皮影雕刻技艺、东陵皇家糕点制作技艺、十四王爷烧鸡制作技艺、棋子烧饼制作技艺等20余个非遗项目,让非遗可赏、可购、可体验。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在省、市、县联动办节机制带动下,河北各县市的非遗购物节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邯郸武安非遗购物节现场,当地通乐驴肉制作、宋祖酒酿造技艺、丰里传统扎花技艺、吹糖人画糖花、固镇菜刀制作、武安刺绣、布画(彩绘门帘)等10余个非遗项目通过现场制作、传习等方式展示武安地方特色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吸引广大群众纷纷购买;景县非遗购物节上,美食、饰品、艺术品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唢呐花活、河北梆子小戏等一个个传统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非遗消费体验;泊头、南皮、东光、吴桥四县举办非遗联展,把深巷中的老手艺、好手艺请出来,以赶大集的方式呈现,让大家在逛大集、享美食的同时与非遗完美邂逅,有力促进了非遗消费。

非遗传承人展示吹糖人(摄影:王建)

线下活动火爆,线上也精彩纷呈。据了解,河北各地通过新闻媒体及直播平台,对非遗展示、展销、展演、体验、美食品鉴等活动进行现场报道,以直播、图文、短视频等方式进行呈现。网络达人也纷纷走进活动现场,以主播探店、逛展形式进行线上直播推介,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感受活动盛况。

据统计,河北省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参与“非遗购物节”活动的线下店铺数量达338家,其中非遗工坊156家、老字号105家,还有淘宝、京东等平台上的网店252家,参与展销的非遗产品种类近500种,涉及非遗项目350余项。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王蓉蓉表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展示非遗资源的重要契机,是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重要窗口,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提前谋划,积极发动,通过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展演、网络直播、店商节等多种形式,助力非遗消费,营造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