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阵节奏明快、声音激昂的苗鼓声中,《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在6月24日晚与全国观众见面。节目播出后在湖南引起热烈反响,尤其是全省各级非遗传承人和工作者,在感受湘风楚韵,探访非遗之美的同时,更是倍感振奋。
非遗传承人和工作者备受鼓舞
《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精选了我省23项最具湖湘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予以呈现。“像一段遥远的回音,奏出湖南这片热土上深沉厚重、绚丽多姿的非遗交响,全省各级非遗传承人和工作者,包括我在内,都倍感振奋、备受鼓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帆动情地说。
本次节目主要拍摄于郴州长卷非遗文化街,众多被挖掘保护的非遗项目在此得到呈现。“一段苗族鼓舞,就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奋斗史。”湘西苗族鼓舞州级非遗传承人石金琦说,“作为第一个出场的非遗项目,我们感到很荣幸!”永州的瑶族长鼓舞也同台亮相,江华瑶族长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明华和儿子赵旺生,将长鼓舞改编成简单易学的长鼓操,在学校推广,目前全县爱好者已有近万人。
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中心小学,学生在表演瑶族长鼓舞
慈利县的板板龙灯是群众自编自演的文化表演活动,“想不到咱们慈利的板板龙灯也上央视了啊!我们要继续创新‘非遗+文创、旅游、农业’,让板板龙灯舞出湖南。”慈利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卓涛异常欣喜。
慈利县板板龙灯
创新传承激发非遗活力
在节目中,湖南非遗人在创新传承中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呈现,在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坡村侗锦基地,一大批村民都观看了节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表示:“很荣幸能在节目中将侗锦织造技艺展现给全国观众,我有义务和责任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侗锦织造技艺在央视亮相
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在传承方面走出了新路子,该所负责人介绍:“湘绣所利用版权转化,发现了新机遇、新路径。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品牌跨界合作、版权转让使用等方式,释放版权价值,激发版权资源活力,推动湘绣走进现代生活。”
人间烟火也是非遗。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走进央视让火宫殿运营部副部长龙维很骄傲:“我们对其制作技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记录,并开展技术创新,让它们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喝出来的非遗岳阳君山银针。“为保证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我一定会加强传、帮、带,培养年轻一代传统工艺制茶人,让君山银针茶香飘世界。”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易琼辉看了节目后更感责任重大。
转化利用凸显非遗智慧
株洲时代华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高科技产品芳纶纸,耐高温、强度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而其灵感就来自于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的湿抄法。“我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与自豪。今后我将继续坚守、不断创新,把这项技艺传承发展下去。”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梁成富表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比赛场馆需要建在海坨山上,复杂的地形和建设高要求让总设计师李兴钢一度犯难,但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营造技艺破解了难题。节目中,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彭善尧展示了其中的精巧。永顺县非遗中心主任刘勇说:“我们打算对全县土家吊脚楼进行一次全面摸排,为每栋土家吊脚楼都建立档案。”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在央视亮相
“湖南正在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我们将切实把非遗打造成培根铸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抓手和支点。真诚邀请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来湖南感受湘风楚韵,探访非遗之美。”张帆表示,湖南将进一步强化对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利用。(图片:央视一套、辜鹏博、张家界文旅广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