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知节气 识茶事 和天下丨处暑:离离暑气散 清茶伴秋浓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3-08-23 08:00:00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俗、茶礼。“茶” 体现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递着中国人“谦、和、礼、敬” 的价值观。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应四时之序,将节气与时令和我们的“茶生产”、“茶生活”、“茶文化” 紧密相连,体现出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自省自律、推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在节气里,识茶事、品茶香,探索先辈的智慧,知世界、和天下。

处暑·节气知多少

(公历)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黄经为150°时是“处暑”。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梁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虽然暑气逐渐散去,但是“秋老虎”即将发威。因此有俗谚:“处暑十八盆,天气自然凉”,说的就是处暑后依旧炎热,每天需用一盆水洗澡,待洗完十八盆后,节气将至白露,秋凉已浓。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我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此时,海域水温依旧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

处暑习俗多与祭祖和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在民间,人们在此日祭祖荐新,缅怀先人。时至今日,杭嘉湖一带有“七月半吃馄饨”的惯例,用馄饨祭祖,意识完毕,家人分食。在浙江也有供千层糕、糖饧(也称糖洋)的甜点。凡是临水之地,在这一天都有放河灯的习俗,寓意告慰亡灵、祈祷亲人安康、稻谷丰收等。这些河灯通常用纸制成,也有芭蕉叶、桐树叶、竹片等材料,形状各异,有的形如船,有的状如荷花。用纸制成的河灯,表面涂蜡,内置蜡烛,点燃后放在水面上飘荡。空中明月初升,水面烛影闪亮,层次错落。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时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在迎秋时候,也要注重润燥养生,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等。进入处暑时节,可适当多食新鲜果蔬,如梨、柑橘、石榴、荸荠等,起到润肺生津之效。

处暑·茶饮

处暑时节,气温逐渐转凉,人们容易因为秋燥引起疲劳,常常无精打采、难以集中注意力。此时,可以通过饮茶来缓解这些症状,茶可以消脂解腻,帮助肠胃解毒,同时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因此,在秋天,适量饮茶,可润肺养身。大红袍是我国名茶之一,其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的醇厚,茶性平和,不寒不热,温热适中。今天,我们介绍武夷岩茶(大红袍),了解其制作技艺和方法。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2006年)

武夷岩茶(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茶树或生长在岩缝沟壑中或立于万仞悬岸上,以此形成了茶叶独特的品质。武夷岩茶属于半发酵茶,其制作工序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因而成茶既有绿茶之清香又有红茶之甘醇。其制作工艺流程主要有: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即毛火)、扬簸、晾索(摊放)、拣剔、复焙(足火)、团包、补火、毛茶装箱等。

武夷岩茶(大红袍)具有“岩骨花香”的独特品质。其总体特质为:成茶条形扭曲壮结,色泽绿褐鲜润;香气馥郁,持久性强,具幽兰香;滋味醇厚,喉韵清冽,齿颊留香;茶汤清澈明净,呈金黄或橙黄;叶底软亮,叶缘朱红。

处暑·茶与书法

自远古时期到现今,从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竹简文,逐步演变成秦篆、汉隶、草书、魏碑、行书和楷书,多体并存。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字不仅在交流、书写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逐渐成为承载文化底蕴、美学精神的东方艺术。以点线面等要素无穷组合的书法,是具有骨、血、筋、气,形质与性情相统一的视觉艺术形式。人们追求用笔墨的轻重、粗细表现自然,运笔时达到笔心合一,让书法的点线面在自由、平和的状态下随性发挥。

茶与书法结缘,依靠于茶饮的流行和茶业的兴起。至唐宋时期,皇宫贵族、文人墨客、田闾布衣多爱饮茶。人们多用文字记载其栽培技艺、饮用方法、茶宴集会等内容。于是,专门以茶诗、茶字为题材的书法成为一种雅趣和风尚。许多书法家有“茶帖”,或以书法写茶诗,表达对茶的喜爱、呈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以茶抒意、以茶言志,并通过书法表现出来,在墨色流淌中,勾勒出茶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宋代蔡襄的主要茶书法作品为例,品味茶文化与书法结合的风采。

蔡襄是北宋时期著名茶人,其一生写有很多茶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都与他的茶事、茶文化活动密切关联。比如:

蔡襄《北苑十咏》(局部)

行书自书诗《北苑十咏》记录了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时,监理贡茶的全部过程,内容涉及宋代贡茶的生产过程、修贡制度(此处指的是督造贡茶,被称为“修贡”)等,是研究宋代北苑贡茶的重要参考资料。

蔡襄《茶录》(局部)(《中国美术全集》蔡襄手定勒石之拓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茶录》是蔡襄的小楷书法作品,它的内容使之成为宋代重要的茶书,而其书法的水平,欧阳修曾在《跋<茶录>》中说:“……《茶录》劲实端严,为体虽殊,而各极其妙,盖学之至者,意之所到,必造其精……” 对《茶录》的书法艺术作出了中肯评价。

蔡襄《即惠山煮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蔡襄《自书诗卷》。全卷纵22.8厘米,横222.1厘米,素笔本,乌丝阑)

《即惠山煮茶》是蔡襄自书茶诗作品,写明蔡襄在惠山以惠山泉水煮茶的绝妙感受,“山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鲜香筋下云,甘滑杯中露。尝能煎俗骨,岂特湔(jiān)尘虑。昼静清风生,飘萧入庭树,中含古人意,来者庶真悟。”

蔡襄《精茶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精茶帖》又称《暑热帖》或《致公瑾尺牍》,是蔡襄的一通手札,其文曰:“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蔡襄向友人写扎致意,因为暑热无法谒见友人,并寄去茶叶以解暑热。

茶与书法的结合,源自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形成、审美意趣的表达,体现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书法不仅是一种技术,还包含着精、气、神。把文字的书写艺术化,通过书法表现出来的茶文化,更能展现清雅、和谐等多样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特点。

◈部分文字来自:宋英杰著:《故宫知时节:二十四时节·七十二候》、周丽霞编著:《岁时文化》、沈冬梅:《茶与宋代社会生活》、王玲:《中国茶文化》、张国才:《茶艺与书法》。部分图片来自:沈冬梅:《茶与宋代社会生活》、“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摄图网。

编辑:刘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