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8   星期日   农历三月二十   
年轻人忙体验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活力无限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王雪娟 付远书 创建时间:2023-10-14 20:25:00

10月12日至16日,作为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重要内容之一的“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体验展”向人们展示了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的无限可能。

以“融入现代生活,共享多彩非遗”为主题的此次展览,通过“幸福生活”“时尚生活”“诗旅生活”“健康生活”4个篇章沉浸式展示了我国非遗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以来,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当代非遗青年探索实践、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成果,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非遗创新赋能的路径。

“幸福生活”编织美好未来

源起千年的东方树叶,滋养了一方热土,孕育出茶香梯田旖旎风光。在“幸福生活”板块中,南路边茶等6个茶类的制茶技艺、潮州工夫茶艺等3个茶道习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等4个茶器制作技艺同台呈现,展示茶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发挥的连接作用。

“我们潮州工夫茶艺有21个主要步骤,包括茗倾素纸、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据潮州工夫茶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素芳介绍,潮州工夫茶艺的特点是用小壶、小杯、高温开水冲泡乌龙茶类,以求达到“色、香、味、形”四美的完美境界。“潮州工夫茶艺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龙素芳说,潮汕地区的传统茶叶冲泡技艺,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如今在潮州,每日冲泡品茶已成为当地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9月17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据悉,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由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这一项目将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保护管理体系,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展区负责人表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重要成果,也希望能借此弘扬生态种茶、人工采茶和手工制茶传统业态价值。

非遗传承之花扎根民间,乡村振兴之路兴于脚下。汇聚了藤编(汉中藤编)、棕编(新繁棕编)、绳编(新津绳编)、草编(柏合草编)、竹编(道明竹编)、藤编(怀远藤编)以及酱油酿造、酒酿等技艺的展区同样摩肩接踵,人来人往。传承人们现场展示高超技艺,经纬交错间,不仅编出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出彩,更是助力一方百姓编织出多彩美好的崭新生活。

新繁棕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志勇长期在多个学校、社区教授新繁棕编技艺,累计培训学员8500人,带动500余人实现居家就业。新津绳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艺自2009年创办“琴艺”绳结艺术手工作坊以来,已累计培训近10万人次,带动当地100多名村民就业,年营业额达180万元。蒲草编织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罗仪梅组织当地妇女注册“蒲江县织女艺美织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公益技能培训,使周边群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社员平均年收入增加6000元。

“时尚生活”创新非遗活力

“想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织造工艺的美就需要大量普及,让这些历经千年的艺术瑰宝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在“时尚生活”板块中,织造司联合创始人李孟远介绍说,作为汉服品牌的后起之秀,织造司近年来备受年轻人喜爱,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他们深入非遗项目所在地,拜访云锦、苏绣、蜀绣、羌绣传承人,还邀请材料和纺织学专家协助参与非遗工艺创新研发,将传统工艺和传统服饰天然相合。“同时我们也会携手‘秀她所绣’项目,认领少数民族绣娘工时,用潮流消费反哺民族刺绣发展,将传统美融入当代生活,推动非遗刺绣的活态传承。”。

走出“象牙塔”,将非遗与时尚相碰撞,再用商业的手法实现市场销售,成为越来越多非遗传承的创新方式。参加本次展会的大理璞真扎染博物馆将静态的博物馆作为旅游参观的平台,将活态的扎染体验与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创新研发服装、床单、窗帘、壁挂等扎染生活产品,推动白族扎染技艺的推广传承。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段袁说,“我们积极联合众多时尚品牌,将扎染技艺与时尚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吸引了众多忠实粉丝。”

在本次主题展上,还出现了两家高校展位,分别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怀化学院。“我们学校设立了国家非遗研培班,结合本地少数民族工艺让学生进行再次设计,让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方式,让非遗和日常生活紧密不可分,这个过程也让更多学生了解认识非遗,推动了非遗在年轻人群体之间的传播。”怀化学院学生龙璐璐介绍说。

近年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非遗研培计划与当地非遗中心合作,招收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并根据传承人群的不同定位因材施教,不仅传授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创意,还搭乘互联网快车进行非遗传播。对此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潘仕学深有体会:“以前我们只会制作必要的生活用品,通过课程学习,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创意设计,制作现在消费者所喜爱的单品,并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打破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诗旅生活”描述融合成果

在“诗旅生活”板块中,广东茶山、贵州丹寨、江西婺源、成都东门市井、浙江东沙、四川甘孜等6个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案例充分展示着各地对非遗资源活化理念的践行和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探索成果。

在广东茶山展区,伴随着激烈的鼓点,两只舞狮翩然起舞,“茶园游会是一项民俗类非遗项目,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前来参展的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文化服务中心非遗干事庄渝介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到三月二十八日,茶山镇的18个村社会派出代表队参与巡游,期间进行歌舞表演,充分展现了茶山日新月异的城乡环境和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江西婺源展区,歙砚、绿茶、甲路纸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产品有序排列,歙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汪顺清介绍,近年来,依托旅游宣传平台、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校园等方式,优秀传统非遗得以蓬勃发展,项目传承重焕生机活力。

除了展示非遗产品,“诗旅生活”现场还上演了精彩的非遗表演,令观众大饱眼福。来自海南的表演者们身着黎族元素服饰,佩戴的银器饰品发出悦耳的声音,一首《好好歌》歌颂美好的家乡风光。表演者黄婷丹介绍,黎族民歌有300多种,自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黎族民歌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喜爱,她所在的团队还曾被邀请去意大利、日本等国展演。

“健康生活”凸显民族智慧

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在传承的同时,有了更多年轻化的应用场景。在“健康生活”板块中,72个中医药非遗子项目共同展现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中药材向来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线,苗族民间一直流传“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说法,其药材对于特定产区具有独特依赖性。此次参展的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药材几乎全部取自于海拔2178.8米的苗岭之峰“雷公山”,当地丰富的药材资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苗族人民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骨伤和蛇伤疗法。“苗医治疗蛇伤全都是用鲜药。”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增世的女儿向记者展示展台前的药材时说。

各民族生活地理环境、自然因素、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使我国中医药衍生出各具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

“我们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天气多变,寒流下来,牧民经常遭遇冻伤,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我们独有的冻伤疗法。”68岁的哈萨克族医药冻伤疗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吾尔阿力•赛塔尔汗在父亲的教导下,25岁从西医转到中医潜心研究冻伤疗法,说起他们自阿勒泰地区远道而来参加此次非遗节的感受,他表示:“近年来,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民族医药的重视,未来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好民族医药。”

在国潮文化的带动作用下,传统中医文化的中药、行医手段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正骨”就是其中一种。在“武医合璧”传统医术的展位旁,前来体验的等待者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据了解,“武医合璧”传统医术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明末清初起,采用师承和学校学习的传承方式,至今已传承7代。以传统武术和传统中医为根基,该项目在人体创伤、跌打损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一听说有非遗传承人亲自上手的体验项目马上就来了。”从崇州慕名而来的白宇对本次体验非常满意。他表示,接下来几天还将一一体验本届非遗节的项目,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供图:主办方)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