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9   星期一   农历冬月初九   大雪 大雪
文化和旅游部召开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新闻发布会
来源:“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11-09 16:23:00

11月9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召开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原生民歌节总体情况、筹备情况,并答记者问。

高波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处长、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新闻发布会。

中国原生民歌节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举办的全国性节庆活动之一,每两年举办一届,前两届在云南、重庆成功举办。经过此前的举办,民歌节已成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交流、弘扬的重要平台。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将于11月16日至20日在江西省上饶市、赣州市、鹰潭市三地举行。本届原生民歌节以“唱响原生民歌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将举办开闭幕式、集中展演、走基层巡演等一系列精彩活动。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以及江西省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朋友们的提问。

我先介绍一下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先生,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先生,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周建文先生。我是办公厅高波。

首先,请胡雁先生来介绍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的总体情况。

胡雁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工作的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由我来向各位简要介绍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的总体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非遗系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眼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非遗保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

中国原生民歌节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保留举办的全国性节庆活动之一,每两年举办一届,由文化和旅游部与举办地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有关单位共同承办。2019年、2021年分别在云南、重庆成功举办。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省上饶市人民政府、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政府承办,将于2023年11月16日至20日在江西省上饶市、赣州市、鹰潭市举办。

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以“唱响原生民歌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邀请田歌、山歌、小调及吹奏乐、丝竹乐、鼓吹乐等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举办开幕式、闭幕式、集中展演、走基层巡演(进乡村、进社区、进景区、进公共文化场馆)及专题研讨会等,全面展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传统音乐项目及保护成果,为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搭建展示、交流、弘扬的平台,加强各民族传统音乐项目的交流沟通。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将走进上饶、赣州、鹰潭的乡村、社区、景区及公共文化场所,为当地民众带来多场精彩纷呈的传统音乐演出,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也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灵感,增强创作积极性,提高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水平。

江西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多项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民歌类项目尤其是赣南民歌久负盛名,有徽州文化(婺源)、客家文化(赣南)、景德镇陶瓷文化等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江西省举办,对于充分发挥当地非遗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革命老区振兴,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下周五,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就将正式开幕。在此,我诚挚地邀请各位媒体朋友来到中国原生民歌节现场,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和活力,通过聆听传统音乐,感知非遗保护传承的时代华章!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高波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处长、主持人

感谢胡雁先生。江西省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很多项民歌类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也是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江西举办的重要原因。下面,请周建文先生介绍江西省举办本届中国原生民歌节的筹备工作情况。

周建文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关心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活动筹备有关情况。

中国原生民歌节自举办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传播,推动了各民族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成果的交流互鉴;也有力地推介了举办地文旅资源,促进了当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本届原生民歌节点多面广、参与性强。近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全力推进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各项筹备工作,力求以精彩的演出、丰富的内容、贴心的服务,为广大群众奉献一场高质量的年度文化盛宴。

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筹备工作:

一是提高站位,做好工作协调。我省高度重视筹备工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举办原生民歌节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分管副省长多次调度筹备工作。我们成立了筹备工作专班,加强工作协调对接,全力做好筹备工作。力求通过原生民歌节的举办,为全国传统民歌及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二是汇聚合力,做好展演落地。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组织开幕式、闭幕式、3场集中展演、11场基层巡演等活动,相应的节目组排、舞台设计、现场展演、直播录播等以及整体活动的宣传推介等,由江西广播电台牵头,汇聚江西省赣剧院、江西省文化馆、江西艺术职业学院等江西省内专业力量,力求展演最佳效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奉上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目前,完成了预热宣传片、活动专用微信小程序等策划制作,形成了节目组排、舞台设计方案,正在组织舞台搭建等工作。

三是放大声量,做好传播推介。我们广泛邀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参与活动宣传,力求构建立体式传播体系。我们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等中央媒体,对活动进行深度报道;邀请今视频等数字媒体,拓展网络直播、图文直播等线上传播渠道,使更多的观众可以通过直播观看本次民歌节展演盛况,努力提升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原生民歌节的社会可见度。

四是统筹各方,做好综合保障。根据活动实际需要,我们积极调动活动举办地上饶市、赣州市、鹰潭市三地力量,做好食宿、交通、水电气讯、安保等服务保障工作,让传承人以最佳状态表演节目,让广大群众放心、舒心地观赏节目。同时,在上饶市婺源县、鹰潭市及龙虎山管委会、赣州市龙南市主要活动点、城市重要点位和路线发布形式多样、内容精美的灯杆道旗、公益广告等,做好现场活动氛围营造,让广大群众更便捷地参与民歌节各项活动,更真切地感受民歌节浓烈的文化氛围。谢谢大家。

高波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处长、主持人

感谢周建文先生。听完两位发布人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本届中国原生民歌节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下面留出一些时间给媒体提问,欢迎各位媒体朋友与我们的发布人交流。依照惯例,请各位记者提问前通报一下所在媒体机构。请举手提问。

记者问答

光明日报记者:中国原生民歌节已举办了两届,请问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有哪些主要特点?

胡雁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近年来,中国原生民歌节活动规模逐年扩大,对于展示原生民歌保护传承成果,提升民歌传承人和民歌手社会可见度和认可度,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民歌保护传承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遗名录重要门类,除民歌外还包括传统器乐等。传统器乐历史悠久,表现力强,民间乐社在全国各地非常活跃,针对传统器乐的全国性展演活动却很少。为进一步丰富中国原生民歌节表现形式,扩大活动规模,增强节会观赏性和吸引力,今年的中国原生民歌节我们尝试增加传统器乐类非遗项目的展示。

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主体活动,包括开幕式、闭幕式、原生民歌集中展演、原生民歌走基层巡演(进乡村、进社区、进景区、进公共文化场馆)及专题研讨会,有以下几个特色,体现为“三个融合”:

一是线下观演与线上互动融合。今年的中国原生民歌节参演规模较以往有较大增长,线下集中展演和进基层巡演内容丰富。我们还将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扩大活动受众面、提升活动影响力,借助新华社现场云、抖音、今视频等数字媒体平台,采取网络直播、图文直播等方式进行多渠道传播,大家可以通过直播观看本次民歌节展演盛况,参与互动讨论交流。同时我们还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等媒体,对活动进行多角度深度报道,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立体式传播推介。

二是实践交流与理论研讨融合。中国原生民歌节是传统音乐类项目开展传承实践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参演传承人将在活动期间相互借鉴互促提升。活动也面向全国传统音乐保护研究工作者开展论文征集,专题研讨会上全国传统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将就我国民歌、传统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共同探索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会后遴选优秀论文编辑出版论文集,进一步延伸研讨会成果。

三是文化惠民与游客共享融合。我们从全国各省(区、市)报送的节目中遴选79个优秀节目,并首次加入器乐类节目,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届时将为广大观众奉上63个民歌节目、16个器乐类节目,多角度呈现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成果。活动开幕式、闭幕式分别放在江西省婺源县婺女洲度假区、龙南市客家民俗文化城举办,还将在婺源县梦里老家、龙虎山古越水街等景区举办系列集中展演、走基层巡演,广泛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本地民众和外来游客都有机会共享传统音乐保护成果。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能否介绍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节目具体情况?从节目来看,能体现出传统音乐项目传承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兰静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感谢媒体记者朋友的提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展示我国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总结交流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经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精神,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23年9月下旬启动了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选送节目收集整理工作。截至10月23日,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和旅游厅(局)共组织推荐了88个民歌、器乐展演节目。在节目内容方面,新增16个省(区、市)17个吹奏乐、丝竹乐、鼓吹乐等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各地报送的参演人数共计433人,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个、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个。

日前,我们中心会同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评审专家及江西省有关负责人员召开了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节目审核专家会。与会专家根据本届民歌节要求,对各地推荐的展演节目进行遴选和意识形态审查,提出了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节目候选名单,建议79个展演节目入围。其中包括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个,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个。参演人数共计388人,年纪最大的80岁,年纪最小的仅5岁。

此次入围的展演节目,充分体现了传统音乐项目蓬勃发展、传承创新的鲜明特点。一是传承群体更加广泛。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学校教育,从本次报送的节目看,表演者年龄跨度大、行业涉及广,传承群体不再只是各级传承人、家族成员或艺校学生,还包括了群文工作者、民间艺人、农民、教师、公司职员、退休人员等多种群体。二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从本次报送的节目看,传统民歌、器乐类节目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表演模式,而是融合了更多元素,以新形式演绎传统曲目,如彝族民歌加器乐节目《赶集》等,节目代表性强,表现形式新颖,更能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三是传统音乐项目更加融入现代生活。本次报送的节目中,既有《阳关三叠》《大得胜》等经典曲目,也有《黄河船工号子》《搡水草》《打麦歌》等传统劳动歌曲,还有《香茶致富千万家》等时代新曲,展现时代特色,贴近百姓生活。此外,本次中国原生民歌节期间,还将举办多场进校园、进社区展演活动,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事业的传承与弘扬。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原生民歌节是一次国家级的文化盛会,活动的举办将有力地推动承办地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请问江西省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将本省特色文旅资源融入这次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

周建文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江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画卷,是一块革命传统光荣的红土圣地,更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家园。近年来,江西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1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家,实现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度假区全省各设区市的全覆盖;御窑厂遗址、赣南围屋、万里茶道等3处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扎实推进;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宁红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实现江西在该项目上“零突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实验区1个,数量全国并列第一。总的来说,近年来江西文旅成果丰硕,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以举办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为契机,我们将本省特色文旅资源以适当方式融入活动全领域全过程,进一步推动江西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主要是“三个特色”。

一是举办地点有特色。本届民歌节主要活动地设在上饶市婺源县、鹰潭市龙虎山和赣州市龙南市,其中开幕式和闭幕式分别设在婺源县婺女洲度假区、龙南市客家民俗文化城。婺源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重要区域,也是享誉全国的最美乡村;龙虎山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也是我国正一派道教祖庭;龙南市是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欣赏本届民歌节的盛况,还可以感受当地别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二是活动共融有特色。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举办期间,我省上饶市婺源县、鹰潭市龙虎山和赣州市龙南市也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近来正是婺源县一年一度的“晒秋”时节,人文风光自居一格;龙虎山正组织开展“龙虎天下绝”文化旅游节,广邀全国非遗及文创企业参展;龙南市刚刚举办了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其主会场——客家民俗文化城就是我们闭幕式所在地,其中还设有客家非遗馆,展示赣南乃至全球客家文化。

三是参演节目有特色。江西拥有较为丰富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个、省级38个,这其中又有23个原生民歌类项目,尤其是红色山歌、客家民歌等原生民歌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向全省征集了一批作品,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统一要求精选了部分作品参演,展示江西独具魅力的传统音乐风采。谢谢。

央广网记者:专题研讨会是每次原生民歌节的保留活动,对于引领传统音乐项目保护发展有哪些效果,我们对此有哪些期待?

兰静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感谢媒体记者的提问。专题研讨会是中国原生民歌节的保留活动,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召开。之所以持续举办专题研讨会,目的就是要持续关注原生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前沿问题,不断总结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从调查记录、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推进传统音乐类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专题研讨会,既持续聚焦原生民歌传承与发展,又增设传统器乐保护与开发的议题,还专门组织有关专家介绍万桐书同志生前事迹和讨论木卡姆音乐艺术,为原生民歌、传统器乐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相关领域专家、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搭建起交流平台,总结交流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经验。

我们中心于10月8日面向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统音乐相关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非遗保护研究机构、公共文化机构等开展学术论文征集工作。截至目前,共收到26所高校和21个非遗保护研究机构推荐的相关论文57篇,内容涉及原生民歌、传统器乐和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等领域。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将受邀参加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专题研讨会。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我国原生民歌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请问胡雁副司长,文化和旅游部在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胡雁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中国原生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形式,体现了各族人民伟大的创造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民歌等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实践活动,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开展展演,促进以民歌为代表的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推动传统音乐类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进一步完善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在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审中,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增37项、扩展列入42项,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189项,涉及431个申报地区和单位。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南音、西安鼓乐、花儿、侗族大歌等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得到了较好保护。

二是进一步扩大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先后组织开展了第四批、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认定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0人,传统音乐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达380人。去年,我们部署了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目前正有序推进,接下来将再新增一批传统音乐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此外,我们还通过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帮助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非遗传承人群文化自信和传承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一批优秀学员成为各地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呈现出“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

三是进一步提高传统音乐类非遗可见度惠益面。累计安排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7.4亿多元,支持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实践。先后在云南楚雄、重庆举办中国原生民歌节,推动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展示展演、互动交流,开展进社区进村镇进景区等惠民演出,举办专题研讨会。我们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方式,扩大提高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可见度和受益群体。谢谢。

中国文化报记者: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放在上饶市、赣州市、鹰潭市三地同期举办,活动地点纵跨江西,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考虑,江西省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活动顺利举办?

周建文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些年,各类非遗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大人民群众也都热心参与。我们本着“非遗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惠益人民”的工作理念,将活动放在江西省上饶市、赣州市、鹰潭市三个不同地市同期举办,就是为了充分扩大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的受益群体,同时也更好地展示江西独具魅力的自然人文资源。我们采取了系列举措来保障活动的顺利举办,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保障”,我简要介绍一下:

一是全省联动,保障工作力量。为保障本届民歌节顺利举办,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了工作专班,设立5个筹备工作组;上饶市、赣州市、鹰潭市和婺源县、龙虎山和龙南市也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组成民歌节工作专班;我们还在全省调集专业力量,如江西省赣剧院、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和江西省文化馆的艺术展演专业干部都将参加进来,形成了一支敢担当、能干事、专业性强的工作队伍,充分保证民歌节工作力量。

二是全员分组,保障活动实施。本届民歌节全国各省(区、市)79个优秀节目参演,另有部分本地参演项目,预计参演非遗传承人将近500人,加上观摩嘉宾、工作人员、媒体代表等,总人数预计近千人。我们统筹考虑婺源县、龙虎山和龙南市开幕式、闭幕式、展演巡演需要,对各省选送的节目进行编排分组、对全体参加人员进行必要的分流,参演节目中将有33个赴婺源县、15个赴龙虎山、31个赴龙南市,工作人员也进行必要分工、分赴三地。

三是全力挖潜,保障后勤接待。全面统计分析本届民歌节驻地参加人数、跨市流动人数,充分挖掘婺源县、龙虎山、龙南市的食宿接待潜力,提前预约相关酒店、宾馆;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工具、租赁交通工具各自优势,根据民歌节活动总体安排,提前谋划可行可靠的交通线路、接驳时间,并组织专门工作人员跟踪落实到位,全面保障民歌节各活动地参加人员的食宿交通需要。谢谢。

高波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处长、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再过一周,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就将在江西开幕,欢迎媒体朋友前往美丽的江西参与活动报道,一同去体验民歌音乐的魅力和精彩,一同感受中国非遗的生机和活力!再次感谢大家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图片:周祎)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