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非遗资源大省。近年来,根据《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要求,湖南坚持“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工作原则,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建设非遗传播体系,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铺展开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湖南非遗画卷,使之成为涵养湖南精神的重要源泉和滋养湖湘文化的深厚根基。
摸清非遗家底
湖南非遗资源丰富,目前已构建了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省共有十大类非遗代表性项目5254个、代表性传承人4841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0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04人。此外,还有4个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个国家生产性保护基地和302个各级非遗工坊。
土家织锦
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湖南在全国率先启动红色非遗资源寻访工作,将红色非遗项目纳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积极开展红色非遗保护。已列入四级名录的红色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涉及红色资源的非遗代表性项目103项,未列入四级名录的红色非遗线索26条,初步摸清了湖南红色非遗资源家底。
在摸清非遗家底的基础上,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指导省非遗保护中心按国家标准和规范实施数字记录工程,历时8年共形成口述文字稿 79万字、图片15677张、成片130小时、视频素材超600小时、各类文献资料1880份,累计完成了66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项目,在国家已验收的43个项目中,邵阳布袋戏的刘永安、湖南杖头木偶戏的谭奇书、湘剧的曾金贵等7个传承人记录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优秀项目。
湖南的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打造了云上湖南非遗馆等湖南非遗“5G+”智慧非遗数字化样板,开发了巴陵戏智能机器人、陶瓷3D打印机等非遗数字装备,丰富了人工智能绣、非遗密室、非遗乐园等非遗数字场景,推出了“宝庆竹刻”系列数字藏品等非遗新业态,设计了“湘绣针法技艺馆”虚拟仿真系统、桃源刺绣VR数字化等体验空间,有效丰富了非遗的呈现形式,拓展了非遗传承发展空间。
湘西苗族鼓舞
此外,湖南还积极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保护、项目建设、旅游产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的基本路子,形成了以驻站单位设计力量、品牌形象和市场渠道为基础的研发机制,培养了高素质、广覆盖的从业队伍,推出了一批以湘西非遗项目为核心的创意品牌。同时,完成了滩头木版年画等7个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振兴实施方案,指导成立了湘菜等12个传统工艺类项目行业协会,举办了5届湖南传统手工艺博览会,在全国率先创建了云上非遗馆。此外,湖南还举办了42期传统工艺振兴类培训,培训2600余人次;依托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高校设立传统工艺相关专业5个,培养毕业生900余名。
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
非遗与旅游融合空间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湖南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不断深入。2021年发布了鱼米之湘·非遗环湖之旅、千里湘江·非遗探源之旅、神秘湘西·非遗探秘之旅等10条湖南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覆盖全省14个市州的100个县市区,串联156个传承传习点,涉及367个非遗项目。两年来,这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今年10月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旨在推进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融合发展。《方案》提出,各地要找准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鼓励从当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中选择适合的代表性项目进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旅游空间,并为传承人在旅游空间开展传承实践和旅游服务提供便利条件,支持打造非遗街区、非遗村镇、非遗博览园等非遗旅游目的地。《方案》还提出,支持将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同时,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推动与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的传承体验中心、传习所、传习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形成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设施体系。
通道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培苗小课堂”主题活动
湖南还是全国较早实施传统医药专门性保护的省份之一。在加强对湖湘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湖南积极推动中医药康养旅游发展,重点支持以湘西土家族苗族医药养生、神农养生保健、新化天门健康养生产业园、南岳衡山康养医养谷等为代表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协同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
在2022年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期间举办的首届湖南非遗博览会上,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湖南省首批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6条,覆盖全省14个市州的52个县市区,串联68个中医药康养体验基地,同时还评定了40个省级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体验基地。
积极完善非遗传播体系
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基础上,近年来,湖南不断完善非遗传播体系,打造非遗品牌,讲好湖南故事。
今年9月,以“非遗画卷 美好相见”为主题的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在郴州长卷历史文化街区举办,共有150余个非遗项目、近1000名非遗传承人及演职人员参展参演,打造了一个产品多样、内容多元、活动多彩、共谋多赢的非遗主题综合文化空间,营造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沉浸式非遗场景。
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上的沉浸式非遗展示
本届博览会分为“沉浸式情景非遗展演”和“非遗集市”两大板块。其中,非遗展演部分按照展区和街区融合的思路,创新采用沉浸式展演方式营造旅游场景,打造了可旅游、可品鉴、可互动的文旅沉浸式消费体验。非遗集市部分则分为六大板块,通过非遗数字服务、非遗智能装备、非遗智慧管理等最新应用,展示非遗科技互动产品,突出活态场景化呈现,带领参与者全面感受湖湘文化魅力。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湖南组织全省14个市州以非遗工坊、老字号企业为重点,举办“非遗购物节”活动369场,参与活动的非遗工坊、老字号企业达389家,展示展销展演非遗项目1000多个,发动传承人3000多名,吸引受众超千万,直接销售额5000多万元,有效普及了非遗保护知识,弘扬了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更多社会关注。
第三届湖南非遗购物节活动现场
6月24日晚,《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满屏的湖南元素、令人惊艳的非遗宝藏引发观众一致好评。该节目录制于郴州长卷历史文化街区,集结了一大批来自湖南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由央视主持人和嘉宾通过解说和采访等形式,将各个代表性的项目串联起来,采取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呈现,向世人展现了湖湘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
为推动非遗传播推广,近年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开展非遗“六进”系列示范活动,即非遗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其中,非遗进校园实现多点布局,已确定33所中小学、5所高校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和实践基地,累计编纂非遗教材(读本)300余套(册),涉及祁剧、花鼓戏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近400个,将本地非遗知识融入校本教材,配套开展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的综合性兴趣培养。此外,湖南还通过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等方式推动非遗进校园,推动形成“戏剧动漫进校园”和“小小非遗传承人”两大品牌活动,累计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3万余场次,涉及京剧、花鼓戏、长沙弹词、常德丝弦等非遗项目486个,覆盖各类学校近800所,惠及学生超500万人次。
非遗公开课
此外,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还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全国重大非遗展会活动,常态化开展特色非遗活动,每年指导全省各地开展非遗活动千余场次,激发全社会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热情。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爱武表示,湖南将继续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强举措,切实把非遗作为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实施文化赋能的重要抓手、推动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促进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抓实抓好各项工作,不断增强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图片:田超、欧阳倩、李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