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眉梢·竹节高升(纸艺术)(作者:马龙)
纸张是一种人工物质形态,它曾积极地参与着人类对空间的营造。纸张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字、图像、色彩都是对人类思想的显影。一张张白纸所呈现的是文化积淀的缩影,是人文与科学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近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南屏村开幕。31件(套)以纸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惊艳亮相南屏村经典徽派祠堂建筑叶氏宗祠(叙秩堂)、叶氏支祠(奎光堂),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对话。
据展览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苏丹介绍,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这项代表中国人智慧的技术成就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如今,造纸工业高度发达,纸的品种多达五千个,但追溯造纸的原点,依然是植物纤维制浆后一张张抄制的“手工纸”。安徽手工造纸与纸加工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据统计,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手工造纸及纸加工技艺共10项,其中3项在安徽,分别是宣纸制作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和纸笺加工技艺。其中,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3年,清华大学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安徽手工纸”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联合30余位非遗传承人、学者、艺术家、设计师组成安徽手工纸创作营,完成了31件/套以“纸”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意在从艺术的角度发现纸,也是对非遗的展陈方式和在地艺术建构功能的一次探索。“手工造纸体现了非遗所传递的文化属性。造纸工艺的多环节、协作性又具有现代工业的特征。因此,传统与现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壕沟和壁垒,用今天的创造发明和艺术形式去赋能传统文化是顺理成章的。在一个新时代的语境下,为了文化的绵延与艺术的发展,纸不仅需要再生,更需要重生。同时,非遗作为人和环境互动的产物,具有空间属性和环境属性,让非遗重新回归特定环境并从中获得能量,是我们选择安徽黟县的南屏古村的祠堂建筑作为展览空间的主要原因。”苏丹说。
展陈空间中,马龙的作品《纸上眉梢·竹节高升》的材质和工艺在展览作品里属于相对复杂的,一组“伞形”装置艺术,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本地传统油纸伞造型。马龙介绍,作品中有对传统材料与传统技法的继承:比如有手工制作的牛皮纸、上丙烯颜料后刷的防潮桐油、天然大漆染料着色的伞骨、传统油纸伞制作的线编骨架,又加持了现代设计语言与定制材料,如支撑伞骨的3D打印“齿轮”、连接上下“伞架”的尼龙绑带、连接竹板底座与竹竿的不锈钢“连接扣”等。他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美好的体验和美好的寓意,就像作品名称一样“纸上眉梢,竹节高升”。
白新蕾的作品《生风》中,纸扇是具有符号性的设计元素,开启了“纸”与“风”的日常联想;付一作品《低声喧哗》中的宣纸经过一次次浸湿、脱模,成型为一个个水滴形态,这些“水滴”重复排列,井然有序;刘烽的作品《惊蛰》是对如今的宣纸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感悟的可视化呈现,试图引发大众对传统文化资源及传统手艺在新时代发展的再思考:一叠半干的纸贴,纸张彼此间粘连,空气循环扇带来风流袭动,纸贴四角被风吹起,纸张在束缚与挣脱中翻动拉扯。
单镓的作品《无尽》以代表时间的无尽旋转的圆环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和匠师。单镓说:“在宗祠里运用纸的元素去做一件作品,我首先想到的是‘宗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代代相传、血脉相连的象征’,所以我做了一个旋转装置,它以正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不停旋转,像生命的交错,像时间无尽无休的流转,以此象征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次来到南屏这个村落,接触到了宗祠文化和传统的手工艺,以一个当代青年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其中,重新了解传统文化的特有价值,非常有意义。”
作为一个90后的剪纸艺术传承人,畅杨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奶奶开始剪纸,至今已有20多年。此次来到安徽南屏村的祠堂,了解了传统宣纸的制造技艺,感触到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技艺。如何以剪纸表现出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状态,畅杨杨创作的剪纸作品《生生不息》主图是一片青檀树叶——安徽的造纸工艺用檀树皮和稻草秆来传递着千年的文明,叶片上“长”出多个丰满可爱的娃娃做托举状,表达生命的繁衍传递,四周的文字是展览所在的“叶氏宗祠”的家训,教导子孙后代遵循着祖训不断地成长、发展。畅杨杨说:“传统剪纸技艺更多的是一种民俗技艺,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应该在创作中让剪纸有质的变化,表达青年人的情感思想,在当代生活空间中形成一种能与人有情感共鸣,能够与当代人交流的美的创作。我们有使命也有责任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显然,纸的意义“不止于纸”。当祠堂、宣纸、艺术、科技……当这些富有内涵的词汇叠加在一起,作为非遗而存在的“纸”和“纸工艺”,便“打开”了既有的造纸工艺序列和工艺成果的结构链条,在纸张成形前、后展现出更多样的可能性,在感官认知和文化意涵的阐述上被赋予了丰富的语义和艺术表现力,也呼应了本次展览的初心:“推动非遗回归、反哺曾滋养它成长的美丽乡村。翼翼归鸟,重放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