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9   星期一   农历冬月初九   大雪 大雪
从“冷”到“热”古琴艺术传承发展迈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彬 李荣坤 王添艺 创建时间:2024-01-12 14:29:00

2023年是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20周年,随着一系列研讨和纪念活动的开展,古琴艺术热度不断增加。2024年,迈上新台阶的古琴艺术迎来了新机遇。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祥霆与古琴为伴70年,以普及推广古琴文化为毕生追求。李祥霆认为,目前,古琴的热度不断增加,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的。

古琴艺术的有序传承,对古琴传承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古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注意到,目前各地的古琴活动强化了地方民俗语境下的古琴文化传播,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地方流派的风格特点,让古琴地方流派的传承脉络更加清晰。不过,戴晓莲也发现,在古琴传承人培养方面,急功近利的情况仍然存在,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数不胜数,但其水平仍有提升空间。戴晓莲表示:“古琴人才培养要重视诚心和耐性,培养一名高水平的古琴传承人,往往需要数十年之功。对传承人的培养要精益求精,不应过分追求数量,而要重视质量。把好这一关,古琴才能更好传承。”

“20年前我们考虑的是怎么让大家知道古琴、认识古琴并喜爱古琴。在古琴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如何‘守正创新’,让古琴艺术健康地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总结了古琴艺术取得飞跃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古琴艺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本身具有生命力和无尽的魅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古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在古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前,我国就通过《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等项目对古琴艺术展开针对性的保护。再者,全社会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强大共识,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

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古琴课程,高校力量在古琴传承中的作用凸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常务副主任陈均介绍,北京大学从2019年开始开展“古琴传承计划”,开设公选课《古琴经典艺术欣赏》和古琴工作坊。邀请古琴名家与学者举办讲座。古琴相关课从课外兴趣、自愿报名逐渐转至成熟的古琴课程,不仅活跃了校园里学习古琴的气氛,促进了古琴在高校的传习,也扩大了古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在各方支持下,古琴研究奖学金得以设立。他们还鼓励学生将对古琴的爱好、传习实践与科研结合在一起,开展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并与国际合作部合作申报项目,如在埃及开罗大学创办“中文+昆曲、古琴”课程,扩大了古琴在海外高校的覆盖面。

高校传承古琴艺术,一方面可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为古琴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更广泛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通过接受人群的影响力推动了古琴发展。陈均认为,高校传承古琴艺术的方式可以分为古琴入门、古琴研究、古琴传承与创新3个层面。通过初步了解古琴,学会正确地理解古琴艺术,引导高校青年更好地接受与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传承群体在入门后,运用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可以激发古琴艺术的发展活力,达到较高水准后,进一步更好地释放人文素养与音乐才能,推动古琴艺术高质量发展。

在古琴艺术传承中,打谱是很重要的内容。古琴谱是一种文字指法谱,在琴谱上只标指法和基本节奏,不标具体节奏。从古谱到实际演奏,需有一个打谱的过程。我国现存的古琴曲谱有3000多首,但能够演奏的则不到200首。

古琴曲谱给琴家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但也出现过对现代审美的迎合而失去古韵的现象。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陈长林认为,打谱是为了再现,而不是改编,原则上不应对其进行随意改动,更不能任意删减。“打谱不能简单说是再创作,只是含有再创作的因素,需在限定条件下寻求最佳节奏。”陈长林建议,要做好打谱工作,古为今用,让流传下来的优秀古琴曲再次醒来。

不少专家还指出,在古琴艺术“火热”的当下,应理性客观看待古琴音乐,注重古琴史和琴曲的研究,在古琴普及、古琴与大众文化结合等方面有所作为,在古琴人才培养方面有所规划。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