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2-09   星期一   农历冬月初九   大雪 大雪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古琴音乐展演”启动
来源:“田青思想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文颖 小别 创建时间:2018-10-23 09:42:00

  2018年10月20日上午,“让古琴发声——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古琴音乐展演”的首场演出,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拉开帷幕。中国艺术研究院韩子勇院长出席活动并讲话。

  一 、近百张老琴长眠库房,等待被唤醒

  多年来,作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古琴艺术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在琴谱、琴器、古琴录音档案等收藏最丰富的学术机构,现藏有自唐代到民国时期的古琴92张,其中,唐琴1张,宋琴2张,明琴多达37张,涉及琴式达十余种。此藏琴量位居全国乃至世界之首。毫无疑问,这是一笔珍稀的文化遗产,更是一批沉甸甸的国家宝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拓荒者和推动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针对院藏古琴长眠于库房导致其生存样态改变的现状,提出了“让古琴发声”的倡议。此举,不但充分发掘所藏名琴的乐器属性,彰显其巨大的隐含价值,也为当下历史名琴的保护提供出一套适应古琴自身规律的保护范式。2018年初,“让古琴发声”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

  二、从挑选、修复到唤醒,老琴终与时代共鸣

  2018年5月,课题启动。课题组联合院古琴保管部门——院图书馆,共同商讨拟定了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秉承审慎严谨的学术态度,课题组决定先选取状况较好且不需过多修复的藏琴作为第一批演出用琴。

  课题组专家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琴家吴钊初筛出古琴7张。随后,课题组专家之一——著名斫琴家张建华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琴家林晨开始对这几张藏琴做进一步的整理与考量,张建华负责考察琴况、修整、上弦,林晨负责醒琴。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冯卓慧对醒琴过程进行采录,为研究琴弦的形制、演奏对于历史名琴的影响留下宝贵的数据资料。

  历时5个月的精心打磨,最终确定了5张用于首批“发声”的珍贵传世古琴,分别是枯木龙吟、鸣凤、真趣、小递钟、无名琴(蕉叶式)。其中,鸣凤琴况较好,未做修补调整,张弦可弹。枯木龙吟与小递钟的轸池或狭窄或松塌,需要更换,张建华分别用小叶紫檀和老挝红酸枝制作了新轸池,更换后以鹿角霜粘合。蕉叶式无名琴的足池较松,经略微修补,亦张弦可弹。有趣的是,在拆下小递钟的旧轸池时,惊喜地发现其内侧有20字墨书,记录此琴曾经汪孟舒修缮。这一发现令在场的工作人员大为兴奋,如若没有此次的修整,这个重要的历史信息恐怕还得深藏多年。

  此次用弦尽可能使用旧弦。对于不堪使用的旧弦,则使用由香港黄树志依古法所制的丝弦——“太古琴弦”。

  目前,5张琴状态稳定,音色迥然,古意高远。经由诸位琴家操缦,为现场观众带来来自古代的回声,引人共鸣。

  三、五张藏琴,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

  (一)枯木龙吟

  

晚唐。连珠式,杉木制。

原髹黑漆,后加以朱漆,琴面由象牙末、孔雀石末等宝石制成的八宝漆灰为汪孟舒后补。 

通体蛇腹断纹,局部兼杂牛毛断和龟背断。龙池为圆形,凤沼为扁圆长形,纳音处较平,为桐木所镶贴。 

龙池上方刻有行书“枯木龙吟”四字,下方刻有“玉振”篆书印章。

汪孟舒旧藏。

(二)鸣凤

南宋。连珠式变体,桐木制。

原髹黒漆,后以栗壳色漆与朱漆修补。鹿角灰胎较薄,下有八宝灰修补。 

琴面大小蛇腹断间以牛毛断与小冰裂断。琴徽为钧瓷所制 

龙池上方刻楷书“鸣凤”二字,两旁刻行书铭文“朝阳即昇,巢凤有声。朱丝一奏,天下文明。”池下近足处刻外圆内方印,双钩篆文“中和之气”四字。

民国初年为管平湖所有,并加以重修。

(三)无名琴(蕉叶式)

明代。蕉叶式,桐木制。

琴面弧度较大。琴首无护轸,代以高3厘米的叶柄。琴首及琴面中央有一长条形浅沟,琴底中央有一仿蕉叶之茎的凸棱。琴身两侧边缘略有起伏,形似蕉叶之边。

灰胎之下裹有麻布,原髹黄栗壳色漆,修补时面底改髹朱漆,唯琴头尚留有原漆。通体呈小蛇腹断。

郑颖荪旧藏。

(四)真趣

明代。仲尼式,杉木制。

通体髹黑漆。琴面为大蛇腹断,琴底为流水断。 

后有汪建侯所题琴名与琴铭。 

夏一峰旧藏。

(五)小递钟

  

明代。仲尼式,桐木制。

琴面弧度漫圆。原髹黑漆,后以朱漆修补。通体呈细牛毛断。 

岳山、承露、雁足均用象牙制成。 

龙池上刻篆书“小递钟”三字。池左、右刻有铭文。

此琴先后由景其濬、郑颖荪、汪孟舒收藏。

  四、展演节目单

  (一)【明】蕉叶 邓红 《泣颜回》《今虞琴刊》许健记谱 

  (二)【宋】鸣凤 吴钊 《忆故人》《今虞琴刊》 吴景略传谱 

  (三)【唐】枯木龙吟 李凤云 《流水》《天闻阁琴谱》 

  (四)【明】小递钟 任静 《梧叶舞秋风》《虞山吴氏琴谱》 

  (五)【明】真趣 林晨 《平沙落雁》《指法汇参确解》林晨、陈忱译谱

  (六)【明】真趣 龚一 《醉渔唱晚》 卫仲乐传谱 

  五、六位琴家,毕生绝艺予丝桐

(一)吴钊

  自幼受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自1935年起,先后师从查阜西、吴景略学琴,杨荫浏先生研习中国古乐史。其演奏着力于内在意境,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风韵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曾应邀至美、法、德、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或举办演奏会。2014年荣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和第24届金曲奖之最佳传统音乐诠释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古琴演奏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二) 龚一

出生于江苏启东。自1957年至1966年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及本科古琴专业。师承张正吟、夏一峰、张子谦、顾梅羹、刘景韶等12位琴家。是一个以古琴演奏、教学、研究为终身职业的琴人。现为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三)邓红

出身于音乐世家,师从著名琴家王迪先生。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现为中央民族乐团古琴独奏演员,九嶷管派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次参加大型演出活动,涉足音像、电影、电视、服装展示等多项领域。2002年参加中国古琴艺术申办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拍摄。举办《琴歌琴韵》音乐会、应瑞典音乐协会邀请,在瑞典18个城市举办巡回琴箫音乐会。出版《Celestial Music for QIN and XIAO》(《天籁琴箫》)等音乐专辑。  


(四)李凤云

师从陈重、李祥霆、许健、李允中诸先生;1987年拜张子谦先生为师,深得广陵琴派精髓。1985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曾出版《广陵琴韵》《箫声琴韵》《梅梢月》《南风》以及《李凤云王建欣琴箫埙音乐会》等个人专辑数张;出版教材《古琴三十课》,打谱《颐真》《梅梢月》《离骚》《玄默》《山中思友人》《普庵咒》等十余首琴曲以及三十余首琴歌,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现为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五)任静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古琴演奏专业,操缦得虞山吴派吴文光先生、闽派陈长林先生亲授。现为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和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并在星云大师所创办的北京光中文教馆教授古琴。


(六)林晨

1985 年起师从父亲林友仁学习古琴。1993 年起先后受教于姚公白、吴文光二位先生。2000 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学士学位。2006 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主编《琴学六十年论文集》,出版了《触摸琴史:近现代琴史叙事》《琴史》等书籍,并与龚琳娜、王华录制出版琴歌专辑——《弦歌清韵》。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注:原文有删减)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