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遗产日”,在宣南书馆听书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宋合意 创建时间:2018-06-15 09:22:00

连丽如在演出中(资料图)

一声醒木响,四句定场诗。6月9日,星期六,下午2点,北京天桥艺术大厦地下一层,宣南书馆准时开书。

记者在开书前10分钟赶到书馆,馆内“边”和“角”上40元一张的“白桌子”票还有,中间座位50元一张的“红桌子”票已卖完,便赶紧买票找地方坐下。

  说书人谢观众“十年陪伴”

看书单,书目有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的《三国》,以及分别由她两位徒弟梁彦、王玥波带来的《精忠说岳》和《水浒》。

梁彦一亮相,四句定场诗首先就扣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题,他特别介绍:“昨天连丽如先生到天津参加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座谈,还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进个人。”话音刚落,观众席一片叫好声和掌声。

梁彦说,这是宣南书馆的第580场演出,感谢观众的“十年陪伴”。

记者6月8日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及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座谈活动中,听了连丽如作为先进个人代表的发言,便有了无论如何要在6月9日“遗产日”当天到宣南书馆感受北京评书的念头。2008年,北京评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项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连丽如2009年在相关文化部门支持下,在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文化馆(原宣武区文化馆)成立宣南书馆,并于当年10月进行了首演。连丽如在参加座谈活动时说,书馆自成立以来,每个星期六下午2点准时开演,每次3个小时,风雨无阻,“已连续演出57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在培养了众多传承人的同时,书馆还培养了大批忠实观众,90%以上的观众都是中青年人”。

记者环顾书馆内,确实以中青年观众为主,还有十几位少年儿童,有的是跟父母一起来的。尽管当天是阴雨天,但200多个座位依然基本坐满。听众前的桌子上,大都有茶水、瓜子一类。记者也点了一壶花茶,11元钱,据说多年来一直是这个价。

梁彦书风儒雅,说的是张保过江探望被陷害入牢的岳飞。说到关键处时,恰好是下午3点,于是便“且听下回分解”了。

说书时要考虑观众所想

连丽如登场,定场诗罢,照样是叫好声与掌声。在与观众“聊天”时,连丽如说,刚才在门口看草稿时,进来的一位听众问她:“连老师您在看什么?”“我说在看说书的草稿。听众问我您常说的书还要看草稿呀?我说每次说书都不一样,得与时俱进,今天的思想跟昨天就不一样,尤其我们说评书的人。当初我父亲说书和教我说书的时候,说你在台上要了解台下听众都想听什么,你说的他才爱听。跟上时代,你的艺术就能长久。”连丽如提到的那位听众,其实就是记者本人,一进书馆见她正手拿几张写满字的稿纸反复地看,就和她聊了几句。

连阔如(中)与单弦艺术家曹宝禄(左)、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凤鸣(右)在1956年合影。

连丽如的父亲是著名评书艺术家、连派评书创始人连阔如先生。“昨天到天津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会。说起参加这会,首先要感谢听众。发言的时候我也说了,没有听众的支持就没有今天。”“雒部长也说了,你的艺术你的技术必须跟时代相结合。原话我记不住,意思我理解了,就是你必须扎根于群众才有出路。”“如果没有观众听众朋友多年来对我们的支持,书馆走不到今天,而且也培养不出像王玥波、梁彦这帮能够把北京评书传承下来的孩子。”“所以我得这个奖,实际上是大家的。”看来,对前一天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等参加的座谈交流活动,连丽如很有心得。

连丽如的话,让书馆内气氛热烈。她说,从17岁开始说《三国》,到今年已经77岁了,观众听众在变化,每个人对故事与人物的认识也在变化。以前自己总是站在“刘关张”立场上,后来慢慢地对曹操的认识不同了,对其他人物的看法也有改变。“我不是历史学家,但也得不断学习历史知识。比如今天这书怎么说,我准备草稿到早晨五点半。”连丽如表示。

鼓励自成风格 反对“胡说八道”

当天正赶上“遗产日”,结合非遗保护、传承,连丽如在和观众“聊天”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前几天到上海,看了评弹演出,一场有一二百人,听众不少;几元钱一张票,不贵,因为“国家给补助”。让人着急的是观众的流失——观众都是老年人,少一个就真的少了一个。而宣南书馆的北京评书,听众大都是年轻人。“我老了不能把书带走。如果没有年轻人,就传承不下去。”连丽如说。

面对观众,连丽如也说起了非遗传承上的不变与变。“有人跟我说,您不管管王玥波,他说的那是评书吗?跟您可不一样。我说怎么不是评书呀?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要完全跟我一样他就失败了。” “他把你们说乐了就好,只要不是胡说八道就好。我最恨在台上胡说八道。我们站在这——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我就不能胡说八道。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呀!你的艺术水平低了可以提高,但思想意识得好。”连丽如说。

连丽如表示,只要说书,就得不断学习。“我一辈子就说书了,就得说好,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昨天座谈时发言的有一位南方来的‘春官’,戴着‘乌纱帽’,把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比如什么时候该干什么,都唱出来了。我就很受启发,要用在评书中。”她说的“春官”是参加座谈活动并发言的贵州石阡“说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封万明。

和观众“聊天”之后,连丽如又说了“甘宁百骑劫魏营”,气力、气场十足,听上去很难相信她已年近八旬。

  下午4点,王玥波登场,“书接上回”,讲的是梁山好汉在大名府与关胜交战。一个小时的书说完,他与返场的梁彦与观众相约下个星期六——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再见。

观众陆续散去,许多人与连丽如打招呼。

连丽如在签售图书

在书馆门口签售图书的连丽如又忙活了好半天。观众购书后,她都要问清对方的姓名,在书的扉页写上请对方“阅存”的字样,并签名、用章,一丝不苟。小桌上摆着的有她父亲的著作《江湖丛谈》,有她与丈夫贾建国的作品《我为评书狂》,也有她口述的《走进评书》等。

宣南书馆是2016年11月从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文化馆搬到北京天桥艺术大厦的。连丽如说,17岁说书时就在天桥——当年可比现在苦,在一个茶馆说段时间就得换地方,每次要说两个小时。“回到天桥说书特别高兴!”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