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北京非遗:凸显首都历史文化价值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建时间:2018-06-08 09:11:00

北京市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现场

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开展传承工作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首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凸显首都历史文化价值,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文化意义。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单位密切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北京非遗保护工作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 

    非遗资源丰富,呈现四大特点

    目前,在北京地区共有1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昆曲、古琴艺术、中国剪纸、中国书法、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京剧、中医针灸、中国皮影戏、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126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73个市级代表性项目;102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57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北京市有21人是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京韵大鼓传承人种玉杰、皮影戏传承人路宝刚、料器(葡萄常料器)传承人常弘、泥塑(北京兔儿爷)传承人双彦、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孔令民、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万紫等。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60余年的建都史,北京非遗在充分汲取各地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批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的宫廷艺术,“燕京八绝”技艺就是其中的代表。二是多元融合,博采众长。历史上契丹、蒙古、汉、满等民族都在北京建立政权,促进了北京的民族和文化融合。同时,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也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乃至西方文化在北京的交流互融,出现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蒙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钟表修复技艺和内画鼻烟壶等非遗项目。三是雅俗共赏,民淳俗厚。北京自古以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兴盛,京剧、评剧、相声、岔曲等艺术形式受众广泛;以天桥地区为代表的老北京市井文化汇集了五行八作、什样杂耍和百样吃食,生活气息浓郁。四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推出一批具有北京特色、北京风格、北京气派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优秀传统文化传出去、活起来。如景泰蓝用于北京APEC会议中心室内装饰;北京采用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和“互联网+文化”的推广方式,向首都市民发放春节庙会门票,吸引市民关注体验传统节日文化。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北京市文化局出台的《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北京市文化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的扶持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北京市文化局牵头建立了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非遗保护中的重大问题,政府责任体系初见成效。目前,北京市正在推进《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着力通过立法固化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解决非遗保护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6月7日,为进一步加强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养与合作,京津冀三地文化厅(局)签署了《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将充分发挥京津冀曲艺资源优势,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建立“京津冀非遗曲艺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振兴发展京津冀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挖掘非遗资源整体价值,

    统筹推进“一城三带”建设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发挥文化带牵引作用,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工作要求,北京市积极推动“一城三带” 建设(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相关工作。一是系统梳理、夯实基础,统筹整合3个文化带的文化资源。二是顶层设计、规划引导,积极推动3个文化带规划的编制。三是强化服务、推动惠民,加大3个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四是挖掘内涵、打造精品,丰富3个文化带舞台艺术创作。五是深化研究、稳慎推进,传承保护3个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六是扩大交流、充分展示,提升3个文化带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系统保存、全面记录,

    为非遗普及和研究提供保障

    北京市文化局与北京电视台共同推出了188集非遗大型纪录片《守望》,与北京电台合作开展“非遗时光”大型采访报道,对52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进行了专访记录;编辑出版了《北京市非遗普查项目汇编》(20卷本)、《北京市非遗保护资源汇编》(12册)、“北京市非遗丛书”(10册)、《北京非遗传承人口述史》(15册);开展了《北京志·非遗志》《北京非遗图典》的编纂工作;开展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抢救性征集了一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作品,目前征集到319件,已规范入藏首都图书馆。

    开展传播和保护工作,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北京市文化局开展非遗名家传艺工程,为连丽如、白静宜等8位艺术名家招收27名徒弟;为雕漆技艺等急需保护的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徒。北京市文化局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目前已认定35所大中小学为“北京市非遗培训基地”。2017年,北京市各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如西城区有49所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海淀区认定了38所非遗传习基地校,非遗进校园活动惠及师生达75万人次。在传播普及过程中,北京市还调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单位积极性,编写《榫卯结构》《景泰蓝》等非遗进校园教材。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北京非遗保护中心将与海淀区文委联合主办第二届京津冀非遗进校园交流会暨海淀区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此外,北京市还认定15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认定3个非遗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市财政分别予以一次性奖励,以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传承能力,北京市积极落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发挥首都高校资源优势,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建筑大学承办14期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培训了来自青海玉树、新疆哈密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的各民族学员200多人,涉及漆艺、青瓷、皮影、民族服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组织宣传展示活动,提升非遗社会影响力

    北京市以非遗服务国家重大外交工作,宣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北京先后在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魅力非遗——第二届上海合作组织夏令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体验”、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进行非遗展示。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北京非遗精彩亮相冬奥会“中国之家”,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传递2022年北京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会理念和来自北京的浓厚情谊。

    以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和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为契机,近年来,北京市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千余项,举办和参与50余次国内外大型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举办“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童趣景泰蓝——儿童非遗作品专题展”等活动,与天津、河北文化主管部门连续举办3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支持北京市部分区举办“古韵今风”非遗演出季、鼓舞邀请赛、“非遗大观园”等专题展演展示活动;组织北京非遗走进美国、法国、芬兰、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土耳其、爱沙尼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区和国际层面提升北京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