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88)
机构
(0)
政策
(1)
资讯
(79)
清单
(28)
资源
(6)
学术
(62)
百科
(0)
其他
(12)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彭泗德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1年9月生,湖北省兴山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9岁随父彭祖官学习兴山民歌、薅草锣鼓等演唱技艺,属世代相传的门弟师(长辈直接教授的徒弟)。演唱唱腔丰富,题材广泛,尤以演唱薅草锣鼓中的“大翻身”(又叫慢声)见长,是当地有名的集打、念、唱等技艺于一身的歌师傅,“三天三夜不唱重句子”是民众对他的评价。曾受
中国音乐
学院邀请,参加中国传统音乐节展演。2007年,牵头组建琚坪村民间文化协会,开展兴山民歌传帮带工作,先后教...
查看更多
杨秀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3年生,广东潮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曾师从徐涤生学习古筝演奏,先后在汕头地区文工团、汕头市潮州音乐曲艺团工作,1981年任
中国音乐
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校教师,并赴台湾地区、新加坡、荷兰、比利时等地讲学,培养出大批古筝、琵琶等演奏人才。其演奏雅尔不矜、丽而不俗、清朗恬淡、意境悠远,多次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录制节目,出版《千声佛》等个人CD专辑。
查看更多
吴文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生,江苏常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幼承家学,师从其父—著名古琴家吴景略学琴。先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中国音乐
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1978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研究
中国音乐
史和古琴艺术,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后获美国威斯里安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博士学位。打谱有《碣石调·幽兰》《离骚》《秋鸿》《大胡笳》《小胡笳》《列子御风》《关雎》等琴曲数十首。
中国音乐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
查看更多
刘赤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生,江苏南通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现为国家一级演奏员,
中国音乐
家协会会员,兼任安徽省梅庵琴社社长,是诸城派重要传人。他出身于艺术世家,自幼随父——著名国画家、琴家刘嵩樵习琴,8岁已能熟练演奏《风雷引》《平沙落雁》等琴曲。后受业于诸城派宗师徐立孙门下得其真传,并继承了该派全部曲目。195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毕业后曾任教于安徽省艺术学院,后调往该省歌舞团从事古琴演奏。刘赤城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
查看更多
吴钊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5年生,江苏苏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1953年从查阜西学琴。1955年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兼从吴景略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
中国音乐
史。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打谱有《汉宫秋月》《山居吟》《良宵引》等曲,继査阜西之后影印出版了《琴曲集成》。主要著述有:《中国古琴珍萃》《绝世清音》《追...
查看更多
宝音德力格尔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蒙古族,1934年生,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音乐教育家,一级演员。1949年在本旗那达慕大会上登台歌唱家乡长调民歌,崭露头角。1951年参加呼伦贝尔盟文工团,翌年调至内蒙古歌舞团,任独唱演员。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表演奖。1955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了《海骝马》《辽阔的草原》等蒙古族长调民歌,荣获金质奖章,被誉为“罕见的女高音”。其嗓音甜美,音质纯净,气息充沛,行...
查看更多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古琴音乐展演”启动
2018.10.23
要闻
2018年10月20日上午,“让古琴发声——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古琴音乐展演”的首场演出,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拉开帷幕。中国艺术研究院韩子勇院长出席活动并讲话。 一 、近百张老琴长眠库房,等待被唤醒 多年来,作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古琴艺术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在琴谱、琴器、古琴录音档案等收藏...
查看更多
艺术场视角下土家族撒尔嗬重构研究
2018.09.21
论坛
摘要:撒尔嗬作为土家族传统丧葬舞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复杂的重构过程。撒尔嗬的重构是民族文化当代重构的典型缩影。本文主要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和场域理论,通过对不同时期撒尔嗬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与细分,对撒尔嗬所处艺术场的逻辑关系进行探讨,阐述撒尔嗬重构的实践逻辑。认为位置在人们的意识中被建构出来,并且被争夺与占有,位置优先导致附加值的产生使差异表象化,推动新秩序的产生,使撒尔嗬实现重构。 作者简介...
查看更多
壮族民歌为何能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2018.09.03
专题报道
2018年4月1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弄务屯,瑶族姑娘在“三月三”活动中对歌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自古以来就以“歌的民族”闻名。壮族民歌形式、曲调、内容多样,在广大壮族地区,婚丧嫁娶、欢度节日、贺喜庆宴、祈祷祝福,甚至是割草打柴、耕地插秧,都会以歌传情、以歌表意,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2006年,“刘三姐歌谣”“那坡壮族民歌”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民...
查看更多
工尺谱存在意义和作用的思考
2018.08.13
论坛
(原标题:在传承过程中新生——工尺谱存在意义和作用的思考)在当代音乐生活中,人们都认可五线谱是迄今世界上通用的最完善的乐谱,因为它力图要将一种音乐的形态结构面貌细致地再现出来,因而被认为是现代音乐传播最实用的一种精确谱。工尺谱是中国传统音乐过去年代使用的专用谱,它在唐代燕乐半字谱基础上发展起来,后经宋代俗字谱、管色应指谱、管色指法谱等的衍进,于明清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到普及,因为它仅将一种音乐的形态结构面貌概括地显现出来,因而人们只将它视为是一种传播民间音...
查看更多
1
7
8
9
10
11
1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