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4   星期四   农历闰六月廿一   
搜索
专题报道
温州鼓词:女词人的江湖李娅媚  朱跃 温州鼓词表演温州鼓词男女对唱     一个人演绎一个江湖。    一个人表演一场生活。    这是对鼓词先生的写照。    生旦净末丑……即便是再多的角色,也是一个人演绎。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自问自答,自言自语,自吹自擂,自弹自唱,自己悲伤,也自己安慰。别人便在你演绎的江湖里沉醉,以你喜而喜,以你悲而悲。    很少有哪种曲艺会像鼓词那样没有后台。    很少有哪种曲艺会像鼓词那样需要一个人担当那么纷繁复杂的角色...
查看更多
论坛
 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林和生    2005年3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2月又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我国终于有了以国家行政手段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制度。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刚刚起步,缺乏经验,如何借鉴别国的有效方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的主旨,是对在非物质...
查看更多
论坛
 留住民间艺术――关于“许家湾十二花灯戏”田野调查的思考高  佳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摘要:“许家湾十二花灯戏”已于2007年申遗成功,被列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深入实地的田野调查系统论述了这一羌族特有的民间艺术的基本概况,同时通过采访花灯戏的主要负责人,即花灯戏协会的前任会长唐孝友老人,了解到花灯戏与当地村民礼俗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许家湾十二花灯戏”面临的现状及其保护、传承与发展...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鲁西南鼓吹乐:礼俗登上大雅之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鲁西南鼓吹乐,被选为即将在济南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节目。今天,记者在济宁市看到,由120人组成的演出队伍,正在紧张排练当中。  鲁西南鼓吹乐是一种以唢呐演奏为主的传统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济宁、枣庄、菏泽三市及周边地区。据武氏祠汉画像石考证,早在1800多年前已有吹打乐形式,主要依存于民间礼仪、民俗活动,如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它得到丰富和发展,形...
查看更多
论坛
“格萨尔藏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说唱戏剧形态及其演剧情形的描述曹娅丽[摘要]本文从艺术特征、戏剧情态及模式等方面对“格萨尔藏戏”做了描述,探讨了“格萨尔藏戏”在青海果洛地区各寺院表演中仍然保留着说唱艺术输入戏曲时的初始形态。中国戏曲与说唱艺术有着血缘关系,但成熟后的戏曲艺术完全是戏剧化了的代言体,因此,“格萨尔藏戏”为戏曲艺术如何从说唱艺术脱变为代言体艺术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的模本。[关键词] 格萨尔;马背藏戏;戏剧形态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
查看更多
论坛
 “手艺创造财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2009手艺创造财富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国际论坛”学者系列访谈访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张士闪教授张士闪  张士闪,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山东省民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等社科研究项目10项,出版学术著作《艺术民俗学》、《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等9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查看更多
论坛
 昆曲传承与文化传统――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会议发言郑培凯郑培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主任)   我对于“文化遗产” 这个词的经常使用表示不满,大多数媒体在运用这个“文化遗产” 的时候,给一般老百姓,或者是一般文化官员的印象,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就像人死了以后的遗产,可以利用它来作为资产这么一个想法。   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制作的后果,会不会使得唱腔方面、身段方面在最精密微妙的一些艺术的展现丧失掉?  各位朋友,我要讲的是“口传心授”,牵扯到...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将来自八个国家的12项遗产列入《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布扎比10月1日――以阿瓦德•阿里•萨利赫•阿尔穆萨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主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在阿布扎比举行的本届会议期间,已经确定了来自8个国家的12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独立专家审查,将这些白俄罗斯、中国、法国、肯尼亚、拉脱维亚、马里、蒙古和越南的文化习俗列入《名录》,标志着委员会启动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遗产名录》的工作...
查看更多
论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保护问题的思考冯一诺    摘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看法。本文从传统音乐的特点,阐述了关于传统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现状、措施等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音乐更是源远流长。体裁形式多样,丰富的音乐品种,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民歌、曲艺、戏曲等繁多的艺术珍品,并随着时间的冲刷不断得到提炼,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论坛
 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杨民康 廖明君    杨民康:白族,哲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对中国民歌及民间歌舞音乐、中国傣族和南亚语系民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传统音乐、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仪式(基督教、道教、南传佛教、民间信仰)音乐有较深入研究。著有《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等8部著作及80余篇学术论文。    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