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1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十八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鸡泽县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年,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使用半月形犁铧片伴奏,又被称为“犁铧大鼓”等。它最初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后来流传到北京、天津、河北、东北乃至南方的上海、南京、重庆等地。   流传在河北省南部的山东大鼓称“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邯郸的鸡泽县、邢台的威县等地。演出时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的形式。演员右手执鼓槌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
查看更多
福州评话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州市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   福州评话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的。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刻本《七星白纸马》等来看,当时福州评话已很盛行。   福州评话的唱调分为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      苏州弹词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苏州评话广泛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吴语地区,同苏州弹词合称“评弹”。苏州评话为大书,苏州弹词为小书,总称“说书”。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的语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
查看更多
平讲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讲戏是流布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福州市所辖的闽东语系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系闽剧前身之一。 位于闽浙交界的福建省福安市曾流行“地下棚”杂戏,宋元时期南戏传入,与“地下棚”杂戏融合形成了本土戏曲。明代《福安县志》《寿宁待志》均有该地区戏曲繁盛的记载。清代后,“江湖班”流入,福安艺人吸收其精华,逐步完善了平讲戏。清光绪年间,福安林聚利集闽东八县著名平讲戏艺人组建专业名班“新长兴”。清末,福安有“新玉春班”“留洋班”等30多个班社。1960年成立...
查看更多
线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线腔是流传于山西省芮城县、永济市,陕西省合阳县、大荔县,河南省灵宝市、陕县(现三门峡市陕州区)等晋、秦、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地带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俗称“线胡腔”。其兴起年代暂无定论,但可以确定与兴于唐而盛于宋的提线木偶戏关系密切。 早期的线腔是提线木偶戏,又称“吊线猴”,由艺人提线偶表演,配以唱腔。由打板师傅说唱主要角色,称“说戏的”,其他提线演员唱配角,称“搭戏的”,保留了宋代话本讲唱艺术遗风。线腔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艺手段,由三五人组成班社,有名的班...
查看更多
海南斋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海口市      海南斋戏是流行于海南省境内的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剧种。大约明代已产生,至今已有四百年以上历史。作为仪式性戏曲,海南斋戏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因此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其起源于海南民间的祭祀仪式,随着外来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琼剧就脱胎于斋戏,现在人们看琼剧还说“看斋”。海南斋戏唱腔曲调以海南民间小调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粤剧的影响较大...
查看更多
弦子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平利县      陕西省平利县位于陕、鄂、渝三省交汇处。平利弦子戏,又名弦子腔。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民间“莲花落”艺人李敬模、李增模兄弟俩,在原有“莲花落”皮影戏的基础上,首创用专制弦胡伴奏演唱,改“莲花落”为小牙子板掺花子击打拍节,每个唱段融入本地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作为“喊腔”结尾落拍,故名“弦子腔”。这一表演形式以平利县为中心,流行于毗邻的镇坪、旬阳、白河、汉滨、岚皋和湖北竹溪、竹山、房县及重庆巫溪、巫山等地。弦...
查看更多
雷剧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雷州市      雷剧是在广东省雷州市传统民歌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因为早期以雷州歌曲调为声腔,曾名“雷州歌剧”,后改称“雷剧”。雷剧起源于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流布区域为雷州半岛以及雷州话方言地区,以广东省雷州市为中心,主要演出于雷州、遂溪、徐闻、廉江、电白五县(市)和湛江市等地。   雷剧起源于以自我歌唱和自我抒情为主的民间歌谣雷州歌。雷州歌较为古老的唱段有《断机教子》,为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海康人陈昌齐所...
查看更多
落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内黄县      落腔,原名“落子腔”,俗称“唠子腔”或“捞子腔”,是在民间曲艺“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流行于豫北、冀南、晋东、鲁东,曲牌体与板腔体兼有。它由安阳、内黄、南乐一带民间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来,形成于清代中期。因其主要发源于河南省安阳一带,因此也称“安阳腔”。   落腔曲调由安阳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曲调轻快,主要伴奏乐器为皮胡、竹笛等。唱调有平板、二板、三板、流水、懈板、捻板等。声腔有三大流派,安阳、林县、成安...
查看更多
淮调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安阳县      淮调,梆子腔声腔系统地方剧种,又名“怀调”,也称“漳河老调”,又因它广泛流传于河南省境内的彰德、卫辉、顺德、广平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调”之谓。清代中叶,淮调已在豫北、冀南等地广泛流传,各府衙军队多蓄养淮调戏班,以为娱乐供奉。如彰德府的头皂班(刑警)、二皂班(内勤)、西营班(驻军)都蓄有淮调班,被称作“上三班”。民间淮调班更为普遍。   淮调传统剧目有三百余出,多为历史袍带戏,《杨家将》、《潘杨讼》为常...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