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2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十九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921)
机构
(0)
政策
(9)
资讯
(640)
清单
(911)
资源
(80)
学术
(230)
百科
(0)
其他
(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新疆曲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新疆曲子是汉、哈、回等民族群众共创共演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伊犁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聚居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将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和西北等地的民歌俗曲同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样式。 新疆曲子的曲目按内容可分为雅、俗两大类,按表演行当可分为文戏曲子和武戏曲子,按音乐结构则可分为越调和小调。它以坐唱为主,既能在...
查看更多
榆林小曲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榆林市 榆林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的曲艺唱曲形式,相传由明代驻扎在榆林一带的军官蓄养的歌伎从江南带来,后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当地方言演唱并吸收化用了当地的民歌小调,丰富完善为今天的曲艺品种。 榆林小曲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主唱,多人分持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伴奏并分不同行当兼唱。其唱腔音乐十分丰富,唱腔体裁为曲牌体,或单曲反复,或联曲串唱。伴奏
乐器
曲目多演绎男欢女爱和儿女情长的...
查看更多
常德丝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常德市 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 湖南丝弦流传于湖南各地,因用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丝弦
乐器
伴奏而得名。它系由江浙一带流入湖南的时调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曲调融合发展而成,时间约在清代初年。这个曲种用湖南方音表演,在湖南各地的流传中又形成了以常德为中心的“常德丝弦”、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沙丝弦”、以浏阳为中心的“浏阳丝弦”、以...
查看更多
锣鼓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南汇区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的起源与形成期尚无确考,形成地点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广泛流行于沪郊东、西乡,并传布到浙江嘉兴平湖一带。 “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系...
查看更多
山东琴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郓城县 山东琴书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共有小曲二百余支,最盛时演唱曲牌和演奏曲牌多达300个,以【上河调】、【凤阳歌】、【梅花落】最常用。随琴伴奏的
乐器
也越来越多,以扬琴为主奏
乐器
,另有筝、坠琴、京胡、板胡、软弓胡、四股弦、碟子、大板梆子等。传统曲目分牌子曲、中篇、长篇3类。共有曲目一百多个,书帽、诗、引六百余首。 山东琴书自明初兴起于郓城,迄今约有六百年的历史。据《郓城县志》载:“琴曲始出于书香之家”,称为“琴...
查看更多
山东琴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菏泽市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等,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迄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作为南路山东琴书的发祥地,菏泽一直都是这种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流布的重要区域。 山东琴书分南、北、东三个流派,菏泽南路山东琴书是最早的一派。南路山东琴书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流派系由茹兴礼所创。茹派演唱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表现愤世之情。在南路的基础上,商派创始人商秀岭在胶东创出了东路山东琴书,邓派创始人邓九如在济...
查看更多
山东琴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
乐器
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又称“蝴蝶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
乐器
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 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
查看更多
河南坠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临漳县 河南坠子形成于河南并广泛流传于河南及周边省份如河北、山东等地。在河北省临漳县拥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临漳县1953年前属河南省安阳市管辖。 河南坠子在临漳的形成与现状。具有“坠子窝”美誉之称的郭小屯村老艺人王玉兰讲坠子艺人家谱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796)左右,坠子就在全县盛行,临漳(河南坠子)的前身叫“英歌柳”,从安徽一带学来的一种民间小调。随着时代久远几经传唱,逐步形成河南坠子这种曲种,距今已有...
查看更多
河南坠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 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早期艺人均为男性,著名的有将坠子书带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坠子书表演的薛玉湘、赵明堂、胡明善、徐振东...
查看更多
贤孝(西宁贤孝)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 西宁贤孝流传在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农业区,它形成于明代中期,因演出节目多以弃恶扬善、彰孝劝化为主题而得名。 西宁贤孝使用的伴奏
乐器
主要是三弦,有时也加入板胡。演出时男女二人结伴演唱,往往男拉板胡,女弹三弦。若一人演唱,则怀抱三弦自弹自唱。贤孝表演不受环境限制,可以走街串户,在庭院茶社、田间地头等各种场合演唱,也可以在红白喜事中演唱。唱腔曲牌包括大贤孝调、小贤孝调、小曲等多种,其音乐曲调和旋律结构为西...
查看更多
1
62
63
64
65
66
19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