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0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十七   
搜索
屏南平讲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屏南县      屏南平讲戏是闽东方言区最具影响力的地方高腔剧种,系由明末清初流行于闽东北民间、别称“肩头棚”的“驮故事”表演发展而来,普遍流传于福建省屏南县一带。其艺术形式比较简单原始,唱腔中多有当地民歌俚曲及道腔释乐的成分,演唱时只用“刀鞘板”配合锣鼓打出节奏。平讲戏与弋阳腔具有相同的演唱特点,采用徒歌与帮唱结合的“唱”、“和”形式,“一人成声而众人相和”。后来经过发展,逐步增加了弦乐伴奏,所用乐器有“毛胡”、“指呐”等...
查看更多
二夹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滑县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因主要伴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二夹弦最初为纺棉小调,后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造,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剧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二夹弦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弦索声腔”系统,主要特点是演唱时真、假嗓音相互交替。其曲牌多取自民间音...
查看更多
二夹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开封市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因主要伴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二夹弦最初为纺棉小调,后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造,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剧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二夹弦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弦索声腔”系统,主要特点是演唱时真、假嗓音相互交替。其曲牌多取自民间...
查看更多
二夹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定陶县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因主要伴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二夹弦最初为纺棉小调,后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造,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剧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二夹弦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弦索声腔”系统,主要特点是演唱时真、假嗓音相互交替。其曲牌多取自民间...
查看更多
二夹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亳州市      二夹弦又名“两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因主要伴奏乐器四胡的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演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二夹弦最初为纺棉小调,后经历代艺人的发展创造,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剧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二夹弦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和曲牌体相结合的“弦索声腔”系统,主要特点是演唱时真、假嗓音相互交替。其曲牌多取自民间...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鼓戏是我国各地方小戏“花鼓”的总称,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花鼓演唱源出于民歌,后逐渐发展为一旦一丑表演的“两小戏”。在实践过程中,它借鉴地方大戏的表演模式,吸收各种艺术因素,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花鼓戏的音乐曲调基本上属于曲牌联缀体,同时又辅以一些板式变化。表演手段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歌舞风格。传统剧目以反映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等民间生活内容为主,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新作品。 光山花鼓戏...
查看更多
童子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通州市      童子戏是江苏民间祈福活动中的一种演剧形式,流传于江苏省南通市及通州市中西部和周边部分地区,其表演形式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南北朝以来,南通逐渐成陆,后周显德年间始有建置,当时称为“胡逗洲”。成陆初期四面环水,交通闭塞,所以成了流人聚集的场所。这些流人成分复杂,南北皆有,发配或迁徙到南通,带来了巫觋演唱、祈福消灾的习俗,当地称之为“上童子”或“童子上圣”。   童子号称可自由游走于神、鬼、人三界,借...
查看更多
海城喇叭戏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鞍山市      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鞍山、海城、营口、大石桥、辽阳及周边地区,因最早形成于海城西部的牛庄一带,主奏乐器唢呐又俗名“喇叭”,故习称为“海城喇叭戏”。   明末清初,海城喇叭戏初具戏曲形态。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海城高跷秧歌的盛行,喇叭戏由地秧歌进入高跷会,将跷功、手绢功等巧妙地融入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演出形式。海城喇叭戏现存传统剧目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单人戏”、“二人戏”、“三小戏”几个类别...
查看更多
眉户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眉户,属曲牌体,又名“曲子戏”“清曲”,亦叫“迷胡子”或“东路曲子”,现通称“眉户”,是陕西省第二大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晋南、豫西、川北和陕鄂交界处等地,尤其以陕西省关中地区最为普遍。 眉户的声腔曲调,多吸收明清时期关中民间俗曲而成,大体经过了家儿戏和舞台戏两个发展阶段。清光绪末年,进入繁盛期,仅凤翔县出现的眉户班社就达22个。清末以来,随着流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五路曲子戏。到20世纪40年代,陕...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眉户又称“迷胡”、“曲子”、“清曲”,广泛流传于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眉户的起源有两说,一说它源出陕西的眉县、户县,因地而得名;一说它源出陕西的华阴、华县,因曲调悦耳动听而被称为迷人的戏,简称“迷戏”,俗称“迷胡”。   眉户是在民歌连唱的基础上由地摊说唱逐渐过渡到舞台演出的,它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仍保留地摊演唱的曲艺形式,唱本多系折子戏,一唱到底,很少说白;另一种采用舞台演出形式,有白有唱...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