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684)
机构
(0)
政策
(5)
资讯
(404)
清单
(21)
资源
(135)
学术
(115)
百科
(0)
其他
(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二十四节气
饮食养生习俗
2018.11.05
论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民众长期积累下的一套时间知识体系,反映季节、气温、物候的变化,讲求人与自然在时序中的和谐统一。人们不仅依靠
二十四节气
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努力实现与大自然的协调,也在日常饮食中借此达成人体内循 环与外界气候大循环的协调。以一年为周期,随着时间的变化,遵循不同的饮食规律。饮食之五味与哲学的五行观念、中医的五脏理论依时间之转换相调和。 而中华幅员辽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季节、不...
查看更多
魏立中: “因为你的称号叫传承人”
2018.11.05
人物
二十四节气
系列作品(木版水印) 魏立中 以木为纸,以刀为笔。从每一个细节中,观照自己,留意内心的每一点领悟,这便是木板水印传承人魏立中的生活哲学。30年来,他坚守传统技艺,坚定复兴梦想,从恢复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到创立杭州十竹斋艺术馆,再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魏立中一直在中国木版水印优秀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nb...
查看更多
“走进非遗展示馆”系列之九: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2018.11.02
专题报道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六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 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各类型展馆孕育而生。如何区别于一般性的博物馆展陈,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进行展示,如何开展展馆建设、管理及运营等等,逐渐成为人们关切和探讨的新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是展...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2018.10.24
论坛
摘要:流行于中越边境的壮族“霜降节”是壮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中国
二十四节气
在边疆民族地区被广泛接受共享的典型表现。壮族“霜降节”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稻作文明,是壮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霜降节”为例,管窥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和困惑,梳理壮族节日与产业...
查看更多
壮族霜降节
2018.10.23
专题报道
图1 壮族霜降节祭祀活动舞龙表演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步入冬季的前奏。每年农历九月,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要举行壮族霜降节。壮族霜降节是壮族典型的民俗活动,依托于壮族稻作文化,最初是壮族民众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表达人们祈盼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后发展成为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壮族霜降节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的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县,以及云南东部等地区,于每年农历霜降后...
查看更多
书讯:《民俗学前沿研究》等
2018.10.10
论坛
一、《民俗学前沿研究》 主编: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霞(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前沿课程系列演讲的结集,以日本著名民俗学家福田亚西男教授和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教授等八位主讲人的课程演讲记录为底本。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日本民俗学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趋势、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学与日常生活实践、家乡民俗学、民俗学表演理论、未来民俗学的探讨等。 目...
查看更多
谈“中秋”
2018.09.26
论坛
(原标题:《由“中秋”谈传统节日在当今:赋予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主持人:路斐斐 对话人: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高 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侯仰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张 勃(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祈求团圆的意念深藏在中华民族每个人心灵深处 路斐斐: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学者认为,中秋节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的祭月之礼,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极具东方文...
查看更多
中国印刷术的“活化石”——“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8.09.17
专题报道
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人工印刷早已被机器印刷大规模取代,但在华夏大地上,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仍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走进中国美术馆的“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一幅幅笔墨简练、色彩明了的作品唤醒了这枚历久弥新的中国印刷术“活化石”。 木版水印技艺的前世今生 走进展厅,黑字红底的前言部分讲述着十竹斋木版水印的历史: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始于隋朝,完善于宋、元,明代达至巅峰。明代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发明了十竹斋“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技术...
查看更多
非遗专家刘魁立:他们研究精英,我研究世俗
2018.09.12
论坛
“传承人就是站在今天坚实的土地上,左手拉着历史,右手又伸向未来。”我觉得这话有点不一般,能讲出这样话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他也许是随口一说,也许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但能说出这番话,说明内力深厚,功力非同一般。 说这句话的是刘魁立先生,一位80岁老人,有着一头有点飘逸的白发,智慧、谦和、严谨,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我辈看来有点“显赫”的头衔下,是一位谦谦君子,是一位真绅...
查看更多
2018东北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区域会议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
2018.08.29
要闻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遗产并不仅限于古迹遗址和相关物品的收藏,它也包括由我们的祖先传承给我们子孙的传统风俗或活态的表达形式。尽管它们可能并非是“物质”的(它们不可被直接触及),却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有39项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昆曲、中医针灸、
二十四节气
等。昆曲 / Kun Qu Opera ©中国江苏网
二十四节气
/ 24 Solar Terms ©photophoto.cn 非遗五大“领域...
查看更多
1
45
46
47
48
49
69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