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5   星期六   农历六月十一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都江堰市      清明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间习俗。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这一天,为庆祝一年一度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竣工和进入春耕生产大忙季节,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沿,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接合部的岷江出山口,公元前256年李冰治理岷江,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彻底根治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人们为了纪念李冰,每年都举行一...
查看更多
清明节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清明节古时也称三月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全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过此节日。   在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据此来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
查看更多
春节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新年指夏历(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这个节日。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有关传说很多,其中以“年”兽传说、熬年传说和万年创建历法说等最具代表性。自汉武帝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立春最早是祭天、祭农神和祭春神、鞭春牛、祈丰年的日子。《史记...
查看更多
论坛
    11月28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届常会当天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二十四节气之后,第40项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履约能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对于增强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出台颁布,要求各级文化部门要建立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档案,并对其履行传承职责情况开展督查、评估,实行动态管理。该《办法》的出台实施,表明广西对非遗传承人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近年来广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不断提升,硕果累累的缩影。  保障措施:经费机制双管齐下2003年起,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自治区本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查看更多
节气研究
2018.11.26
节气研究
著作 1. 程傅颐编.二十四节气.苏州:苏州人民出版社,1959. 摘要:专门考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与作用。 2. 高世良编著.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摘要:探讨了二十四节气与生肖的民俗渊源。 3. (元)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济南:齐鲁书社,1997. 摘要:本书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气,各训...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作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一部分,妇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作者是谁,何时形成?现在的出版物中或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或表述错误,令人莫衷一是。一般认为,节气歌形成时间是1950年。但笔者发现,1949年前的历书、教材、工具书中,已有不同版本的节气歌。种种迹象显示,发端于黄河中下游的二十四节气历经千年后,在长江中下游率先被编成节气歌。民国改用阳历后,升级版节气歌最晚在1929年由张心一创作完成,随之扩散到全国,并在1947年形成经典版节气歌。由于各地自然...
查看更多
节气研究
旧本题“元吴澄撰”。其书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气,各训释其所以然。考《礼记·月令》,本无七十二候之说。 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 ,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
查看更多
节气文化
春篇 《立春诗》 唐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偶成》 宋  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