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初三   大暑 大暑
搜索
论坛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以积极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这一新型遗产概念为先导,从立法、技术、行政和财政等政策渠道多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治理新时代。这一进程与中国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非遗公约》)的国际合作机制以来积极推动地方、国家的制度化建设交相同步。因而,我们可以在整体上将这二十多年的历程理解为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朝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血社火作为乡土社会中民众自发组织的一种游艺活动,在数百年的传承历程中,深受地方民众的珍视与养护。其存续的核心内力在于该民俗别样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功能,尤其作为隐形系统的文化功能,是该民俗能够保持强韧生命力的要核。血社火民俗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禳灾、教化和欢娱三个方面,在其功能的建构和作用过程中,明确显现出儒家文化对于巫傩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等的整合与调适作用,进而体现出该民俗在承继传统文化的逻辑中所形成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血...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图像学意义上的壁画相对于史书文献中带有作者视角与认知的文字记述,更显示出其自然、写实、描述的特点,某种意义上更具客观、真实的性质,凸显出其历史的真实性价值。笔者实地考察桑耶寺康松桑康林殿绘有藏戏的壁画,结合藏文文献《桑耶寺目录》中的记述,认定桑耶寺康松桑康林殿藏戏壁画并非1200年前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期的作品,而是绘制于1937年下半年,距今仅有85年的历史。壁画内容也为当年桑耶寺及附属建筑康松桑康林殿维修、重建后举行的开光庆典活动...
查看更多
论坛
由王文章主编,吕品田、罗微、李荣启任副主编,全国5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干部历时5年,鼎力合作,联袂编纂的中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于2022年1月由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出版。全书收录辞条6636条,共计约320万字。其知识信息蔚为大观,理论概括科学准确,印刷装帧优质精美。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项崭新成果...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随着歌手、文本、听众以及语境四要素的变化,歌手之于文本的首要角色从创编者向传播者转化,口头传统的演述性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演述性的弱化由史诗文本化的内驱力决定,它并非意味着口头传统的断裂。物化文本给予叙事空间可资跨越的前提条件,在多形态的文本接受过程中,口传史诗越来越多地跨越了地区、民族和国界,呈现出史诗叙事功能的多重性。整体而言,口传史诗的传承与当代形态主要表现为演述性的弱化、文本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叙事功能的多重性。 【关键词】口传...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甘肃泾川的西王母信俗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当地民众、政府及台湾地区信众的共同参与下,文化空间王母宫重新构建,约定俗成的庙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域下获得了合法性。泾川王母宫的建构及庙会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仪式展演表明,当代泾川的西王母信俗已经进入了公共文化的范畴,民众认可的西王母的祖先崇拜在公共社会中显示了其权益和价值。 【关键词】西王母;祖先崇拜、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
查看更多
访谈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着持续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获得感,是各族人民群众的宝贵文化财富。 自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短短20多年间,中国不仅以42项非遗问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道路,为地区和国际层面开展非遗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这些...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传承事关国计民生,非遗文化的延续与兴旺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稳固民族精神根基的重要保障。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广西瑶族长鼓舞作为广西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璀璨明珠,不仅代表着广西瑶族世代相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成就水平,同时这一非遗文化在当下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
查看更多
论坛
在我国,剪纸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见证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在民间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民俗学研究范围广泛,兼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史学更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范畴,阐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规律。而当南京大学教授陈竟将剪纸放入民俗学与史学学科视野进行研究之后,便推出了他的学术力作——《中国民俗剪纸史》一书。 2007年8月,由陈竟撰写的20万字的《中国民俗剪纸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光阴荏苒,屈指数来已过14个春秋。出版同年...
查看更多
论坛
清代杨玉璇的寿山石雕《罗汉尊者》 (供图:梁章凯/光明图片) 寿山石雕国家级传承人陈礼忠在创作 (供图:陈礼忠/光明图片) “大国工匠”、当代莆田木雕代表性人物郑春辉的大型山水木雕作品《千里江山图》(局部)(摄影:李韵/光明图片) 【守望家园】  两宋时期,随着皇室入闽,诸多文人墨客、豪门贵胄举族南迁至闽地,福建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民间工艺美术也发展繁荣进...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