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7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十    立夏 立夏
搜索
论坛
“非遗”如何能绵延不绝? 王玮琦      我国于去年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进行“非遗”项目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了项目名录体系,各级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审批了代表性传承人,为“非遗”保护工作建立起了有效的实体机制。由于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许多方面尚需完善,笔者认为,在“传承”这一保护工作的核心环节,今后还要加强制度方面的管理规范,以促进“非遗”绵延不绝、后继有人。    强化“非遗”传承...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既要传承工艺又要生存 传统民间工艺待“破茧”林伟伟 王滨和小孙女观赏印染的蓝印花布 纸刻作品“连年有余”,连谐音“莲”,莲花为济南市花         临沂民间工艺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一事实是残酷的。但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文化产业。      现状:不挣钱还得吃苦,老手艺后继无人    一双饱经沧桑的手,拿着一把磨得锃光瓦亮的剪刀,在一张纸上跳跃着...
查看更多
人物
国家级"非遗"吴歌传承人杨文英:歌声飘溢田野风   “山歌勿唱忘记多,搜搜索索还有十万八千九淘箩,吭嗨吭嗨,扛到吴江东门格座垂虹桥浪去唱,压坍仔格桥墩塞满东太湖……”近日,在江苏省吴江市芦墟镇文体站,吴歌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英在笔者的恳求下唱起了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的歌头。当天,杨文英患重感冒未愈,嗓音沙哑,但她一开口哼唱,一股淳朴、自然、清新的田野之风便扑面而来。 杨文英  山野之歌,清而不靡  提到芦墟山歌,一些人往往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芦墟是一片...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注重人文底蕴保持传统特质刘永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非遗保护工作俨然成为一项与时间赛跑、与市场接轨的长期工程。笔者认为,非遗保护工作必须应时创新、适应时代发展,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还原、发扬非遗的传统特质,另一方面让非遗更好地契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其中,有几个问题需引起人们注意。    提倡非遗保护方式的多样性    文化部部长蔡武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决定了保护方式的多样性...
查看更多
论坛
我国非遗研究人才培养面临三大问题: 研究和培养机构分散 学科发展不成熟 人才培养缺乏统一规划 王宪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文化生态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要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除了全面保护和积极培养传承人之外,非遗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素质情况,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非遗保护的瓶颈。如何正确认识与...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守才能传承 严红枫 徐文奎大师正在雕刻作品     衢州白瓷起源于唐宋鼎盛一时的婺州窑。婺州窑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山东曲阜孔氏一族北宋南迁,定居衢州后,朝廷不断供应上等瓷器为孔氏南宗所用,同时带来了北方制瓷的精湛工艺,从此兼容南北制瓷工艺的衢州白瓷得到较快发展,至明代永乐年间已自成一体。由于衢州白瓷制作工艺独特,配方、工艺保密甚严,几乎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民间做法一般是父传子承,终因朝代兴衰,战乱纷起,衢州白瓷断代失传。    记者...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这里的麦秆也闪耀着艺术的光辉姚艳霞 戴玮成浦江麦秆贴“非遗”传承人蒋云花在向小记者介绍麦秆贴。浦江剪纸“非遗”传承人朱瑞芳现场表演剪纸。 自己动手,感触一下“非遗”艺术。    麦秆能用来做什么?最通俗的答案,就是当柴火、做肥料。然而,经过艺人的手,它却能成为一件让人爱不释手的“宝物”。尤其让人赞叹的是,一张普通的纸,在艺人手里,只要有一把剪刀,就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5月4日那天,“没想到”成了孩子们嘴里说得最多的词汇。    当天,15名金华晚报小记...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蓝白扎染的生存之忧李孟苏 非遗扎染传承人张士伸给大家展示老纹样     板蓝根扎染的花布没有了    周城村距离大理古城25公里,面向洱海,背倚苍山云弄峰,是中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也是大理重点推广的民俗旅游村。村子北端有著名的旅游景点蝴蝶泉——游客们坐大巴到蝴蝶泉,观光约1小时后走出景点大门,先到马路边的餐馆吃大理特产的冰川鱼,再蹩进旅游纪念品商店——它们多数叫“金花商店”,买几件扎染布做的纪念品,10块钱一个挎包,30块钱一套裙装,50块钱已经能买到双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老字号内联升谱写新历史“在内联升的鞋里,你能体会到中国人的精气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凯英手持“中国礼物”——90余道纯手工工序制作的“千层底” 布鞋,说得很自豪。  走进北京市西城区,走进马连道西里小区内联升布鞋厂,音符般的叮叮当当声中,何凯英正在指导徒弟任晨阳勾勒鞋样儿,另一个徒弟蔡文科正在埋头绱鞋。此时,小徒弟赵国胜正在河北省顺平县的加工厂巡视产品质量。  一位56岁技艺精湛的师父,三位青春帅气的徒弟,是内联升“师徒相继,技艺长存”的新历史...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我国非遗产业发展亟待突破三大困局 姜辰蓉 张晨俊     今年4月9日在西安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西洽会)上,来自全国12个省区的30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齐聚一堂,众多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悉数亮相展示。与会者认为,经过多年的发掘保护,我国一些非遗项目已经走上了产业化传承和发展之路,但与此同时,非遗产业却受到缺乏盈利模式、冷热不均、融资困难等三大因素制约。专家表示,非遗产业健康发展亟待突破这三大困局,探...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