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优雅不是昆曲的全部 上海昆剧团演出昆剧《十五贯》     自从2001年昆曲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剧种以来,不管是从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还是各界人士的关心,昆曲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昆曲毕竟不是博物馆艺术,其处境即使不成为世界非遗,相对来讲,也比一些稀有剧种或所谓“天下第一团”还是要好得多。昆曲人自己在保护传承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不少面向市场的尝试,譬如青春版和厅堂版《牡丹亭》的演出,譬如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演出,还有不久前...
查看更多
人物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秀棠:紫砂人物寄深情    在紫砂名师林立、各擅其长的江南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秀棠的才华、技艺和成就尤其引人瞩目。他的陶刻传承正宗,融汇了书画和铭文的美感;壶艺造型新颖、古朴大方;雕塑在宜兴开门立派,让宜兴紫砂雕塑在题材上与“泥人张”、“佛山公仔”等知名人物雕塑拉开了距离。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徐秀棠卷》首发式暨徐秀棠紫砂精品展、徐秀棠紫砂艺术研讨会在北京贵宾楼饭店承露轩艺术馆举行,艺...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以市场化运作促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戴月轩制笔坊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精品展厅  以技艺为核心的传统美术类或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在历史上便自然地与市场相互依存,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许多非遗项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淹没于商海。如何在现代条件下,使它们再次进入市场,为其生存发展提供驱动力?近日,北京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单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参加了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首期“非遗市场化运作”高级研修班,学习如何将手中技艺推向市场,在...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10年迷途几多?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首次较为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的范围为“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传承陷入尴尬老艺人惶恐:百年之后何来传人? 严柳晴    最近,罗店彩灯传承人朱玲宝将多年的制作经验集结成册,编撰了一本读物,名叫《罗店彩灯》,装帧简单,也没有正规出版,只在罗店镇的中小学校小规模发放。老先生道出初衷:如果百年之后无传人,这本读物就是罗店彩灯留存于世的最后纪念。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如今都活跃于世:黄杨木雕的传承人陈华明最近在长桥街道开班授课,江南丝竹的传承人阮弘在校园中组建乐团。这些民间艺人的心地坦诚:如果有年轻人愿承此业,愿无保留教...
查看更多
论坛
陕西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研究——以红拳为例    根据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陕西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创造了数量众多而又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就是植根于三秦大地的一朵奇葩。古老红拳表现出的群体性、区域性和民俗性,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不想做孤独的非遗传承人       有400多年历史的连城连史纸,秉承竹丝天然漂白工艺,产出的手工连史纸薄如蝉翼,久藏不变色,被称为“千年寿纸”,享有“纸中丝绸”美称。历史上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等多用连史纸制作。  今年4月中旬,姑苏晚报“美丽中国行”南线采访组来到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姑田镇,采访“美玉堂”第十一代造纸传人邓金坤。然而,曾经盛极一时的连城宣纸产地,已经鲜有人愿意学习造纸技艺,也鲜有人愿意担起传承的重责,连史纸似乎已逐步走入没落的境地...
查看更多
人物
二股弦戏"守望者"丁瑞魁:只要还有口气就一直唱下去 崔志坚 王璐     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司马村,每逢节庆,那质朴、浑厚而热烈的二股弦戏便搭台开演,锣鼓声、本乡本土的唱腔声响彻整个村庄。  流行于乡野的二股弦是什么样的剧种?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丁瑞魁与二股弦有怎样的渊源?是什么让丁瑞魁对二股弦如此执著?为此,记者来到了武陟县大司马村,深入到全国唯一的二股弦剧团一探究竟。  家庭熏陶 与戏结缘  “二股弦是土生土长的戏种,曲牌、唱腔和剧目都是本土的...
查看更多
人物
评剧传承人冯玉萍:“我会与评剧相伴到老”《我那呼兰河》剧照,中为冯玉萍。    1999年,冯玉萍在不惑之年因主演一部《疙瘩屯》迎来了人生中的“二度梅”;10年之后,在“知天命”的年纪,她又渡过了一条可能改变现代评剧走向的“呼兰河”。  冯玉萍自己说,早在50年前她已知“天命”:“沈阳评剧院是1959年11月11日诞生,我是1959年11月19日出生,而且我的名字里也有一个‘萍’字,这似乎注定了我与评剧一生的缘分。有人说这是我牵强附会的臆想,可我觉得这是冥...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6月举行 发布会现场。文化部政府门户网站记者杨倩 摄  记者从5月20日在文化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四川省文化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承办,成都市文化局、青羊区政府和国际非遗博览园具体执行的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国际非遗节”),将于6月15日—6月23日,在四川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