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22   星期二   农历六月廿八   
搜索
专题报道
     2014年底,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有19个项目入选,数目排全国第六位。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太雅,可其实它们都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你到湘西看一场傩戏,这可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如果你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你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   保护非遗,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世界行动,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   可...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就地取材,把大马哈鱼皮通过剪、刻等手工方式,制作出精美的鱼皮画。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和传承乏力的尴尬。自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带有赫哲先民“逐江河而生”的渔猎文化基因的古老技艺,一直在寻找破解传承窘境的出路。     哈尔滨工程大学用“一所学校”支持“一个非遗项目、一位传承人、一门课、一本书、一个团队、一个创业公司”的“哈工程模式”,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
查看更多
人物
  芦笙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最常用的一种乐器,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苗族民众必定会举行芦笙会。因此,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民众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就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排卡村一名拥有国家级非遗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称号的艺师...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每当朝阳当空,青州古城的非遗展演现场便涌现出一群踢毽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吸引外地的游客不断发出阵阵地叫好声。   青州花毽由古老的运动“蹴鞠”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鲁国有一蹴鞠爱好者,做了一个小球,内以羽毛填充,供儿子玩耍。这种玩具被称为“蹴毛丸”。由于“蹴毛丸”空心、有弹力,内装羽毛较为轻巧,很适合老人、幼儿玩耍,因而迅速发展,广为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浏阳文庙祭祀音乐原有两位传承人,一是邱少求,一是刘百祥,他们是民国期间文庙祭祀音乐最后的两位乐生。2009年,当湖湘地理记者寻访古乐时,曾听两位耄耋老人细细讲述半个多世纪前的见闻。   1月8日,我们重访文庙祭祀古乐,得知刘百祥老人已于去年仙逝,84岁的邱少求老人,成为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最后一位老乐生。他很担心,哪天自己眼睛一闭,就再也看不到古乐的复活。   根据老人的讲述和《浏阳古乐》一书,我们试图整理还原文庙祭祀大典。或许今年清明期间,大家便能亲眼...
查看更多
新春话年画
2015.03.03
专题报道
  □演讲人:薄松年     ■演讲人简介:     薄松年先生生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1952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师从著名美术史家王逊教授。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中国美协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编委及顾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2008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美术史家。著有《中国年画艺术史》、《中国美术史教程》、《中国绘画史》、《中国民...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千秋古运,手创传奇。”2015南北非遗精品展暨中华手作嘉年华活动3月3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开幕。活动汇集了印染、织绣、雕塑等150多个品类的手工作品10万余件,这些作品出自国内28个省区市的手工艺爱好者及年轻设计师之手。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中,无锡市南长区委书记秦咏薪等与广大市民一起观看了非遗精品展。       清名桥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一段,是保存风貌最完整、保存...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保护问题和雾霾问题一样,值得全社会关注。”今年两会上,当被问及非遗保护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如是说。   田青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保存的一段视频,视频是他今年春节期间前往陕北基层考察的见闻:一个村庄偌大的戏台上,演员卖力地表演当地传统戏曲,台下却空无一人。据他介绍,这个村庄正在空巢化,年轻人纷纷进入城市,留守的当地人更愿意待在电视和电脑前。“这让我感到很苍凉。”田青说。   田青的话道出了我国日渐加速的城镇化过程中非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李世美师傅在挑选制作好的笔毛    姜冰 摄  铺一尺雪白生宣,摆一方古朴石砚,临水照花,姿态端庄地临摹一帖隽永秀美的小楷;或逸兴横飞,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地挥就一幅狂草飞白。风花雪月的背后,可曾有人留意到,这桌前的一尺宣纸、一方砚台、一支毛笔,拥有着怎样的历史,凝结着怎样的故事?     北派狼毫的代表     1823年,浙江人胡魁章带着2000银元从家乡湖州来到当时的奉天(今辽宁沈阳),在四平街悦来客栈胡同开设了一家笔庄,取名“胡魁章笔庄”,从此...
查看更多
人物
 徐秉方在雕刻     留青竹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秉方珍藏着一只量米用的小竹筒,筒上刻有“二两”字样。这是徐秉方的竹刻处女作,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熏染,如今这只竹筒通体呈绛色,它记录着徐秉方竹刻技艺的成长历程,承载着他儿时艰辛生活的点滴记忆。徐秉方时不时地会把这竹筒拿出来把玩一番,为的是时刻提醒自己,不忘选择竹刻技艺的初衷。     生活中的徐秉方外表瘦弱,谦逊少言,但一聊起留青竹刻以及过往的那些人和事,就会感觉到他的骨子里有一股倔犟执著的秉性,犹...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