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7 星期六 农历四月二十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2150)
机构
(1)
政策
(216)
资讯
(6253)
清单
(3477)
资源
(740)
学术
(1076)
百科
(4)
其他
(383)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山东出台省级非遗项目认定管理办法
2015.01.22
其他新闻
近日,山东省文化厅正式出台《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认定、保护、管理作了具体说明和要求。 《办法》指出,山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认定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接受社会监督。各地推荐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时,应明确保护单位,保护单位应获得项目
传承人
(群体)的认可。山东省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成立专家评审小组和评审委员会,负责审核项目材料真实性,并通过集体投票等方式提出...
查看更多
方寸间的文明 手心里的传承————聚焦“我们的文字”非遗跨年大展
2015.01.22
专题报道
参展
传承人
用各民族文字写下新年祝福 孩子们兴致勃勃观看
传承人
创作 在我国古代,曾经有一种通过抄写获取收益的职业——佣书。自东汉以来,这种受雇于官府或个人以抄写为生的文士被称为“佣书人”。出使西域的班超就是最早的“佣书人”之一。 如今,佣书这种职业早已消失,对于大多数当代的年轻人而言,通过敲击键盘写字、借助屏幕阅读,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提笔忘字恐怕在所难免了。近年来,人们已经觉察到现代科技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不少文化活动和...
查看更多
两大传统漆艺展示交流活动在汉举行
2015.01.22
其他新闻
“无漆不成器”,古老漆艺曾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但随着天然漆被化学漆替代,传统漆器成了收藏者的宝贝、博物馆的展品。如何让传统漆艺走进现代生活?如何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前提下,实现“改良制作,提高品质”? 1月14日,由文化部非遗司组织全国漆艺领域的专家、非遗
传承人
及企业、高校、设计公司代表,在武汉举办“漆艺传承与创新展示交流活动”。“国家级漆艺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
作品展”在省美术馆同期开展,琳琅满目的作品展现了我国漆艺各个流派的特色和成就...
查看更多
“非遗”
传承人
粟田梅的“锦绣人生”
2015.01.22
人物
“侗锦图案的民族风格鲜明,色彩亮丽和谐,品质高雅凝重,编织工艺非常独特。”在湖南通道县雄关侗锦坊内,头裹灰色锦帕、年过5旬的侗族妇女粟田梅,向游客介绍“国宝”侗锦。 侗锦古称“纶织”,系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至今有逾2000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侗锦图案大多取材动植物、器皿等造型,反映侗族的审美情趣及追求天地和谐共存的文化心理。 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是侗锦织造技艺主要分布区。2008年...
查看更多
拉萨堆绣唐卡
传承人
罗布 “绣”出来的美丽人生
2015.01.22
人物
导读: 堆绣唐卡,也叫剪贴布扎花唐卡,与酥油花、壁画并称为藏传佛教艺术“三绝”,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堆绣唐卡的制作方法,在西藏唐卡制作中独树一帜,讲究拼、缎、刺、绣、缝等,其画面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目前,拉萨堆绣唐卡已经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拉萨堆绣唐卡的
传承人
,罗布在将近30年的学习创作中,制作完成了17幅200平方米左右的巨幅堆绣唐卡作品,以及80...
查看更多
非遗文字传承:陕西biang字意外找到安徽兄弟
2015.01.22
专题报道
陕西的biang字 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图书馆近日主办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专题展览中,来自陕西特色小吃biang biang面中的biang字,第一次走进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这也是biang字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展览中进行展示。这次biang字一出江湖,不仅立即引来国内专家、学者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的兴趣,还意外地找到了远在安徽的一个“小兄弟...
查看更多
让非遗“活”起来——湖南非遗保护现状探析
2015.01.26
专题报道
2014年底,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南有19个项目入选,数目排全国第六位。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这称呼太雅,可其实它们都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果你到湘西看一场傩戏,这可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如果你穿一件有湘绣元素的衣服,湘绣制作技艺同样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你去吃一碗杨裕兴面条,其制作技艺也是省级非遗项目。 保护非遗,不仅是国家行为,也是世界行动,因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非凡。 可...
查看更多
赫哲族鱼皮画活了
2015.01.30
专题报道
生活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就地取材,把大马哈鱼皮通过剪、刻等手工方式,制作出精美的鱼皮画。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和传承乏力的尴尬。自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带有赫哲先民“逐江河而生”的渔猎文化基因的古老技艺,一直在寻找破解传承窘境的出路。 哈尔滨工程大学用“一所学校”支持“一个非遗项目、一位
传承人
、一门课、一本书、一个团队、一个创业公司”的“哈工程模式”,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制作的“最后守望人”——莫厌学
2015.01.30
人物
芦笙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最常用的一种乐器,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苗族民众必定会举行芦笙会。因此,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民众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就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排卡村一名拥有国家级非遗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
传承人
称号的艺师...
查看更多
青州花毽:多姿婀娜 魅力独特
2015.02.02
专题报道
每当朝阳当空,青州古城的非遗展演现场便涌现出一群踢毽的男男女女;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时而凌空腾跃,时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态伴着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花毽,吸引外地的游客不断发出阵阵地叫好声。 青州花毽由古老的运动“蹴鞠”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鲁国有一蹴鞠爱好者,做了一个小球,内以羽毛填充,供儿子玩耍。这种玩具被称为“蹴毛丸”。由于“蹴毛丸”空心、有弹力,内装羽毛较为轻巧,很适合老人、幼儿玩耍,因而迅速发展,广为流...
查看更多
1
156
157
158
159
160
12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