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9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二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3月1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奖牌“蓉光”发布!奖牌“蓉光”和蜀锦工艺制作的奖牌绶带受到关注。“中国风与国际范的完美融合”“充满川味的奖牌”“典雅低调的华丽”……有网友评价“蓉光”:既有成都味,又有中国范。 成都大运会奖牌“蓉光” 成都大运会是中国西部城市第一次举办世界综合性体育赛事,奖牌设计师周颖和团队以此为出发点,聚焦中华文化、成都地域文化和大运会赛事文化,采用国际现代设计主义...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讲述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雕技艺省级传承人石飚 贺兰砚是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原材料为贺兰石。用贺兰石刻制的贺兰砚,具有发墨迅速、不郁结、耐用的特点。带盖的贺兰砚如同密封器一般,素有“存墨过三天”之誉。 学雕贺兰砚,背石头是“第一课”。 石飚作品《池趣》 1988年我中专毕业,被分配到玉雕厂,师承闫家砚传人闫子洋。从贺兰山口到笔架峰下的矿坑,只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
查看更多
论坛
图①:汉代画像砖(石)上的高架建筑。 图②:山西双林寺大殿斗拱。 图③:故宫建筑上的旋子彩画小样。 核心阅读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主要以“八大作”为主。即木作、瓦作、石...
查看更多
(湘文旅非遗〔2020〕27号 )
通知公告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 湘文旅非遗〔2020〕27号  各市州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扶贫办,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下发了《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办非遗〔2019〕166号文件)。为推进湖南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精准助力打赢全省脱贫攻坚...
查看更多
论坛
民国时期佛山铜凿剪纸《焰火迎春》 (选自《广东民间美术》) 近年来,在剪纸非遗界,刮起一股“创新现代剪刻纸”之风,脱离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基因和语言,推销“去民间化”的所谓专业“西洋化”“绘画化”“机器化”“商品化”等创作理念,一时造成剪纸非遗界在传承与创新关系等理念上的混乱。对此,我深感不安。作为从事抢救研究非遗一辈子的专业研究者,我想就此谈点自己的意见。 “民间”是非遗的底线 “民间”是非遗传承的...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清明节被不同时代文献记录固化为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民众生活的体验记忆。清明节具有超越历史、地域的永恒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生活。从本质主义立场看待非遗保护,强调非遗传统的永恒性、恒固性和生活的动态性。清明节记录了民众的生活,包含中国人特殊时间的情感倾向。清明节记忆的能动性强调了生活的选择性和变化性。清明节保护应该从清明节仪式活动与经典文本文字记录关系形成系统的文化记忆着力,还原清明节饱含不同民众不同层次的生活关系、生活情感的选择面相。清明节传统本质...
查看更多
论坛
游客在体验非遗民俗。 学生在制作银饰。 (摄影:本报记者 刘平安/光明图片) 学生在制作银饰。 (摄影:本报记者 刘平安/光明图片) 【热点观察】   日前,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开馆暨“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开幕式在京举行。这标志着,在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又新增一处代表国家和首都文化形象、彰显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气象的重要文化地标...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两年,山东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坚持非遗活态传承理念,聚焦新时代群众的审美变化和生活需要,联合社会力量,激发非遗传承单位内生动力,主打一批在市场叫得响、卖得好的产品,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为依托,山东大力推进“好品山东”区域品牌建设,让非遗优势资源通过更大平台走向全国和世界。 用过硬品质托起品牌 “80后”冯全永是章丘铁锅手工锻打技艺传承人。 济南市章丘区以前被称为“铁匠之乡”,做铁锅的不少...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张凯 “河南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儿。”这童谣说的,是俺们山东惠民县河南张村制作泥娃娃的场景。 惠民泥塑,又称河南张泥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多取材于传统戏剧、民间传说,八仙过海、空城计……一套泥塑,一个故事。 泥娃娃以不倒翁造型居多,任你怎么推,都笑眯眯地立在那。诀窍是中空底实,上轻下重。泥胎底座经过反复晾晒涂抹,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上半身是...
查看更多
​——“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2021年度报告发布
专题报道
▲“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页面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供稿 为实时监测评估非遗传播活力,加大融媒体非遗宣传力度,把脉民众非遗需求,促进城乡非遗发展,进一步助力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积极整合文化和旅游领域媒体、智库和产业资源,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传云”平台,开发上线了“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实现对国家级非遗项目(1557大类、3610子项)传播活力情况的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