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搜索
王根兴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0年9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师承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彬彬,工小生,唱腔高亢流畅、刚健挺拔、清澈豪放。主演《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孟姜女》《活捉王魁》等多部传统剧目及《沙家浜》《寒桥泪》《万世芳》《南归记》等新编剧目。出版《孟姜女》《庵堂认母》《拔兰花》《合珠记》《雪地产子》等盒式音带。长期担任江苏省戏校锡剧科主教老师,为江苏省各锡剧团培养出大量台柱子演员及院团长,其中学生...
查看更多
陈德林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3月生,江苏省泰州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师承淮剧名家筱文艳,兼收并蓄,融传统和现代为一体,不断创新,将旦腔融进生腔,创作出生腔的〔小悲调〕〔大悲调〕,形成独特的陈派风格。陈派生腔规范自由,清新柔美,又独具抒情风格。先后演出上百出剧目,其中《牙痕记》《刘贵成私访》《团圆之后》《赵五娘》等剧目久演不衰。陈派传人众多,遍布多个团体,出现了“十生九陈”的现象。弟子有曹征才、李加虎、谭步权等。2012...
查看更多
何双林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5年6月生,江苏省建阳县(今建湖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自幼随父亲何叫天学艺,12岁进入上海淮剧团学馆学艺,后进入上海淮剧团,初攻娃娃生,后攻老生。1980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进修班学习。淮剧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唱腔上全面继承了其父创造的“何派生腔”,吐字清晰,音韵纯正,嗓音洪亮,用气深沉,给人以流畅、苍劲、舒展的艺术美感,并善于运用颤音和真假嗓,造成音色的强烈对比。代表剧目有《红灯记...
查看更多
程少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1年1月生,江苏省建阳县(今建湖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奏员。1952年进入日升淮剧团乐队,从事小锣演奏,并开始学习二胡。1954年调入上海市人民淮剧团乐队,敲小锣兼副胡。1957年,拜著名琴师潘凤岭为师,学习主胡。1958年起为筱文艳操琴,同时与何叫天、程少楠、杨占魁、马秀英、徐桂芳等合作。精通淮剧音乐曲调,熟悉淮剧男、女唱腔的运用及各流派唱法,能根据演员的不同嗓音条件托腔,并创作了许多高难度的音...
查看更多
武筱凤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2年1月生,2013年7月去世,安徽省无为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9岁入淮剧名家武旭东的淮戏班学艺,由武旭东传授、武云凤辅导,攻花旦、闺门旦。12岁正式登台演出。1953年加入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先后主演过五十多出大小剧目。曾与马麟童、筱文艳、何叫天、筱云龙、周筱芳等同班演出。嗓音圆润、甜美,刻画人物细腻、传神,表演柔美规范,极具东方女性美,塑造的花旦、闺门旦独树一帜,深受追捧。代表剧目有《蓝桥会...
查看更多
季桂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2年1月生,2015年7月去世,浙江省泰顺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泰顺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12岁师从黄泰生学习泰顺提线木偶表演,15岁师从著名雕塑家詹振辉学习木偶造型。后筹建泰顺工艺美术厂从事玩具研究设计,历任副厂长、厂长。一生从事木偶造型、木偶头雕刻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作了大量提线木偶头、布袋木偶头等,同时很注重木偶资料的收集整理,收藏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木偶头一百二十多件,出版了《泰顺木偶》等资料。培养...
查看更多
郑国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7年8月生,浙江省定海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海派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197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班学习。1976年进入上海木偶剧团任主要演员。20世纪80年代末赴沈阳木偶剧团任教。2004年至2013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木偶表演本科班任木偶专业主讲老师。编写的《木偶表演课教学计划及要求》获上海戏剧学院论文奖。木偶操纵技术娴熟精深,在驾驭海派杖头木偶表演的同时,尝试创新,在《太白醉书》中创立了木偶挥毫疾书的舞...
查看更多
靳生昌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1年4月生,2011年12月去世,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河湟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自小喜爱评书和灯影戏,师从杨生辉学习皮影演唱与表演。长期活跃在乡村进行演出,掌握的剧目较多,唱腔细腻委婉,深受观众喜爱和欢迎。1978年以来,先后创作了《小羊和狼》《说谎的孩子》《黄鼠狼拜年》《东郭先生》等作品。先后培养出史占才、靳永义、靳永红、靳永兴、周邦辉等皮影艺人。
查看更多
汪天稳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5月生,陕西省华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华县皮影戏制作技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2岁时跟随工艺美术大师李占文学习皮影雕刻技艺。14岁时完成第一部皮影戏《三打祝家庄》的刻制。18岁时入伍,1976年转业到陕西化肥厂,1977年调入陕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2005年退休。在皮影雕刻、修复、鉴定方面技艺精湛。多幅皮影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国皮影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收藏。作品入选第...
查看更多
刘永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11月生,云南省腾冲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腾冲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生于皮影世家,14岁随父亲学习表演技艺与皮影制作。15岁起随父亲演出,逐渐成为刘家寨皮影戏骨干。能熟练表演封神戏、列国戏等三百余出传统连台本戏。表演操作灵活自如,唱腔圆润优美,对白生动风趣,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设计、制作的皮影靠子,构思匠心独运,造型夸张风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表演足迹遍及腾冲大多数村寨,并多次到梁河、盈江、芒市、瑞丽...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