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奇附林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蒙古族,1953年1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漫瀚调代表性传承人。家中父辈们都是当地有名的漫瀚调歌手,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喜爱漫瀚调,二十多岁时就成了闻名百里的漫瀚调高手。演唱嗓音洪亮、出口成韵,善于即兴编唱;唱腔高亢明亮,婉转悠扬,真假声结合应用自如,虚实得当。多次参加演出比赛并获奖。培养了岳文祥、王慧萍、谢二东等五十余名漫瀚调歌手。
查看更多
庄龙宗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6年3月生,2015年2月去世。福建省泉州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北管代表性传承人。1936年,拜师学习北管演唱及打击乐演奏技艺,为山腰锦塔村的第四代泉州北管传人。演唱声音洪亮、富有激情且刚中带柔,能巧妙地将京剧和莆仙音乐的唱法相融合。致力于泉州北管音乐的授艺,还积极投入北管乐曲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共整理汇编了两百余首北管乐曲,部分乐曲已被收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福建卷》。
查看更多
果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77年4月生,山西省五台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台山佛乐代表性传承人。22岁入五台山殊像寺拜老一辈佛教音乐演奏艺人释常治为师,学习五台山传统佛乐,主攻笙、管、笛演奏。经过多年学习,掌握了全部五台山汉传佛教传统佛事仪式形式、赞呗的曲调、器乐演奏的小曲,能够演奏五台山佛乐中所使用的笙、管、梅(竹笛)等乐器及各种法器,曾带领殊像寺佛乐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及国外演出,广受好评。作为寺院住持,长期支持和致力于继承、传播五...
查看更多
胡庆学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74年6月生,河北省固安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智化寺京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自幼习冀中笙管乐,主攻笙、管演奏。1991年到智化寺,1992年5月正式拜第二十六代艺僧慧明为师,主攻吹管,并随本兴、福广等学习京音乐工尺谱及笙、云锣演奏,成为智化寺京音乐第二十七代传人。1995年学成,后一度返乡。2004年起在智化寺任专职演奏员。掌握现存四十余首曲牌的管子演奏和工尺谱演唱。管子演奏技法娴熟,在同代传承人中水平突出,还可兼笙及其他乐器演奏...
查看更多
胡国庆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2年5月生,河北省固安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冀中笙管乐(屈家营音乐会)代表性传承人。对音乐会曲目了解清楚,演奏技艺娴熟,熟练掌握镲、铙、铬子、铛子、鼓等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能够演奏音乐会现存所有曲目。熟练掌握笛子的单吐音、双吐音、三吐音、颤音、滑音等演奏,与乐队其他乐师配合默契。在演奏翻调的过程中,变调是采用灵活变换指法的方式实现,基本上不更换乐器。主要代表作有《泣颜回》《大凉州》《普庵咒》《小花园》《玉芙蓉》等,打击乐套曲...
查看更多
李广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2月生,山东省菏泽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鲁西南鼓吹乐代表性传承人。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继承祖辈们演奏技艺和精华的同时,虚心向其他民间老艺人学习,整理与演奏了一批面临失传的北方吹奏乐曲和技法,发展了软吐、哈哈吐、拂音等技法,发音俏丽,音色明亮。同时,还吸收西方管乐精华,独创了多种演奏技法,在长期的演奏、创作实践中不断丰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1997年,创办了专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次在省、市获奖,有的学生已是国内知名专业...
查看更多
方元往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4年10月生,福建省莆田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十番音乐(黄石惠洋十音)代表性传承人。自3岁起便拜第二代民间十音名师方春杏为师,随后又师从第三代名师方九养(宗叔)及第四代名师方文华,为惠洋十音的第五代传人。尤擅长飘笛演奏,技艺高超,曾参与福建省十番音乐精品比赛并获得银奖。已培养出了数位传承人,并致力于十音乐器及乐谱的搜集工作,为惠洋十音保存了大量宝贵实物及文字资料。
查看更多
李贞煜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8年8月生,福建省连城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代表性传承人。1964年,师从第六代传人吴大杰学习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的演奏技巧,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第七代传人,尤擅二胡、三弦演奏,且在花腔与平腔的演奏方面有较高造诣。演奏的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旋律流畅、节奏平稳、曲调风格趋于抒情且轻松平和,凸显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不激越、不喧闹的特点,代表作有《南词》《北调》等。致力于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培育出数十...
查看更多
王荣棠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7年8月生,江苏省扬州市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代表性传承人。自幼爱好音乐,早期曾师从老艺人学工尺谱、竹笛,参加锣鼓小牌子乐队背鼓,敲小件打击器乐。曾在剧团担任乐师,竹笛、二胡、琵琶、三弦、箫样样都会;打击乐、板鼓、大鼓、堂鼓、锣、铙钹、小盘子、小酒盅件件掌握。“铙钹——水里冒葫芦”、小瓷碟“伸手揽月”“匹马”等曲目演奏娴熟。牵头组建甘棠文化活动中心,成立邵伯镇民间器乐、民歌演唱传习所,并亲自授课,搜集整...
查看更多
马自刚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2年6月生,甘肃省宁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唢呐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首届民间吹歌展演“全国吹歌大王”奖获得者,自幼跟随唢呐艺人郭彦儒(外祖父)、张彦德(舅爷)学习唢呐演奏,后跟随唢呐演奏家梁平正学艺,从艺中拜访众多民间艺人,掌握大量传统曲牌。2000年自筹资金出版个人演奏的《陇东唢呐》CD光盘专辑,组织唢呐艺人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演出活动。潜心传艺授徒,在陇东职业专科学校开设唢呐专业班。发起并成立庆阳唢呐艺术专业委员会、庆阳马自...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