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07 星期一 农历六月十三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2234)
机构
(1)
政策
(215)
资讯
(6326)
清单
(3477)
资源
(744)
学术
(1083)
百科
(4)
其他
(384)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不容忽视
2008.07.18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不容忽视 最近,一位朋友向记者提出个问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寿山石呢,还是寿山石雕?” “当然是寿山石雕了”,记者耐心地向他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跟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寿山石雕就是福州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 “那么,如果哪一天没有了寿山石,还会有寿山石雕吗?” 这位朋友紧...
查看更多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踪:傣族织锦
2008.07.17
专题报道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踪:傣族织锦 正在织锦的中年女子。记者 曲鸣飞/摄 谈到云南美女,傣族美女必不可少,身材窈窕的她们是版纳街头流动的风景。而她们身上一“梭”一线织出的的傣裙,就是刚刚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傣族手工织锦技艺”的作品之一。 “锦”在字典中指“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傣族人早有棉布和丝绸织锦,现在,我们看到的通常是棉布织锦。傣族手工艺人用这一布上的“美丽云霞”,做出了傣裙、围巾、沙发垫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它们也成为许...
查看更多
500多页羌族孤本档案被埋 羌族历史探秘
2008.07.16
专题报道
500多页羌族孤本档案被埋 羌族历史探秘 地震除了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还沉重地打击了羌族文化。最大的文化损失,就是500多页的“孤本”档案《石泉县志》(石泉为北川古名),仍未被抢救挖掘出来,而该书较完整地记录了羌族1700多年的历史。那么,羌族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文明做出哪些重大贡献呢? 1.曾有上千万人口 这次特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就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聚居区,所以羌族聚居的县都遭受了严重破坏,除了北川,茂县、理县等羌族人口较多的县的灾情也相当严...
查看更多
8万卷史料遭埋 北川抢救千年羌族历史(图)
2008.07.16
其他新闻
8万卷史料遭埋 北川抢救千年羌族历史(图)刨出来的档案异常珍贵转运“重见天日”的档案 “羌族文化抢救性发掘刻不容缓,这是一场保护1700多年羌族历史不致消亡的必须打赢的战役!”从昨日上午9时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抢救战在北川老县城打响――在省、市、县三级档案专家的现场指导下,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某师300多名官兵挥汗如雨,开始大规模清理北川县档案馆废墟,紧急挖掘抢救掩埋在下面的8万余卷国家重点文物档案。据悉,这次清理抢救过程预计持续3―5天。截至昨晚9时...
查看更多
循序渐进 合理利用――山东省“非遗”保护工作综述
2008.07.15
其他新闻
循序渐进 合理利用 ――山东省“非遗”保护工作综述 山东省现有17市、140个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国家级名录27项,第二批国家级名录93项,第一批省级名录157项。 近年来,山东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近年来,山东省和各市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规划当中,并将“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效纳入文化建设考核奖惩内容。 山东省文化厅和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把非...
查看更多
以点带面 全面推动――辽宁省“非遗”保护工作近况
2008.07.15
其他新闻
以点带面 全面推动 ――辽宁省“非遗”保护工作近况 大连金州龙舞不久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扩展项目名录。图为龙舞老艺人在学校传授技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我省于2005年7月1日由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确立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2005年7月4日,召开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与乐亭大鼓艺术发展
2008.07.14
专题报道
“非遗”保护与乐亭大鼓艺术发展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主要曲种之一,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地区。演出时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一人持三弦等乐器伴奏。乐亭大鼓与评剧、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文艺三枝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影响广泛,在冀东及东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乐亭大鼓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是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的形成与明清历史、地方方言和风俗有关。冀东乐亭、滦南一带的人们有歌舞习俗,逢年过节...
查看更多
“群星”迎奥运 “非遗”放光彩
2008.07.14
其他新闻
“群星”迎奥运 “非遗”放光彩 ――群星奖综合类优秀节目在京展演 随着8月的临近,北京的奥运气氛日渐浓厚。从街头巷尾的宣传栏,到大人儿童的衣饰玩具等,随处可见奥运元素;从国家大剧院到其他大小剧院,各种迎奥运的演出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7月9日,由文化部主办、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群众艺术馆)承办的“迎奥运――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活动综合类节目演出,在北京海淀剧院拉开帷幕。此次演出,节目全部从第14届群星奖决赛的优秀节目中选出,可以说是我...
查看更多
追寻欧冶子 古法铸龙泉
2008.07.14
专题报道
追寻欧冶子 古法铸龙泉沈新培教其子沈州炼剑 龙泉因剑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以记述越国历史为主的《越绝书》中记载,楚王请越国和吴国的铸剑名师欧冶子和干将为其铸剑,于是“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晋代,朝廷以“龙渊”剑之名在欧冶子铸剑的秦溪山麓设立了龙渊乡,以留纪念。唐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称为龙泉。 龙泉宝剑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上乘的质量名扬中外,欧冶子作为龙泉宝剑的铸剑祖师也一直受到龙泉人民的供奉和祭拜...
查看更多
地震灾区“非遗”保护重在修复基础
2008.07.14
其他新闻
地震灾区“非遗”保护重在修复基础 汶川大地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触目惊心,使得本来就十分紧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雪上加霜。这同时极大地唤起人们对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特别是饱受大地震危害的羌族文化,更成为关注的热点。文化部和受灾省、市(州)、县各级职能部门以及相关机构都紧急行动起来,先后在北京和成都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四川省文化厅迅速组织专家制定了《四川省汶川地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纲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
查看更多
1
1196
1197
1198
1199
1200
1224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