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7   星期一   农历六月十三   
搜索
论坛
羌族文化保护:从浩大声势到切实行动  徐   平   “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聚居的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造成巨大的创伤,羌族同胞的损失尤其严重。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而人口只有30多万的少数民族,羌族文化的命运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连日来,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界,都在为保护羌族的古老文化积极行动。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的渠道,也表达着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和灾区重建的支持。从互联网上的相关消息,让人深切感觉到大家对羌族...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川紧急申报羌笛羌绣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四川省目前正在开展对汶川地震中受损严重处于濒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     据省文化厅教科处处长郭桂玲介绍,省文化厅日前已组织专家开展了对绵竹年画、羌年、羌族多声部、羌绣、羌笛、羌族羊皮鼓舞、川北薅草锣鼓、青城洞经音乐、青林口高抬戏、桂花土陶等多项受损严重处于濒危的国家级非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工作,并上报文化部审批。     “根据国家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如何保护灾区“非遗”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四川、甘肃、陕西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区,不仅造成三省和重庆市等文化系统生命财产遭受重大灾难,也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震后,文化部紧急调拨款项,先后派出抗震救灾工作组和灾后文化设施重建规划组,对灾区安置过渡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建特别是羌族、藏族文化遗产保护等进行考察、指导和规划。就此,记者采访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汶川地震对我国非...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    本网讯 2008年7月3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创建制作的《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发布。    羌族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曲。羌族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漫长的岁月中,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口传心授     中国文化报(吴安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统上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完成的。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这种作坊式的传承受到了强烈冲击。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儿童生活在工业文明缔造的“钢筋混凝土”空间内,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失较为严重,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为匮乏。农村学龄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中度过,也决定了其必然以学校课程来完成其教育。也就是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草原上的琴声多寂寞 切吾克老人正在表演托布秀尔伴霍克曼    最后的传人    六月的一天,记者来到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汗德尕特村,这里居住的是蒙古族乌梁海部落。据说,乌梁海部落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精通音律,楚吾尔、喉麦、托布秀尔、天鹅舞、滑雪长调等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在这里口头相传。    在77岁的老艺人切吾克家中,记者聆听了蒙古族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托布秀尔伴霍克曼”,切吾克老人是精通此艺的最后一位艺人。老人每天都会仔细地将托布秀尔琴身与霍克曼擦拭...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西:稀有拳种“子母绵掌”后继乏人      明代,有一名拳师去世后,为应对仇家,其妻将拳法精华传给了独生儿子。而该拳法因有“母生子,子约母”的招式特点,后被称作了“子母绵掌”。  清朝末期,灵丘县拳师的进一步发扬、创新,使“子母绵掌”更具有技击实用性。  尽管作为稀有拳种,“子母绵掌”在我国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却仍难走出后继乏人的困境,作为“子母绵拳”的继承人,山西省灵丘县郭富强开办了武术培训中心,希望这仪拳术得以传承,但习练者也不过寥寥数十人,而说得上...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永春纸织画:康熙乾隆心爱之物      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著名侨乡,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传奇经久不息,多少尘封往事日久天长愈加神秘撩人。早报“泉州发现”专栏,与您一起发掘泉州的神奇与荣耀。     近日泉州一批全国、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确认公布,他们的背后,都是一段韵味悠长的历史,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我们的讲述,就从这里开始。     昔日帝王情有独钟的纸织画,出自永春百姓家。其画宛如“隔帘观月...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民族精神DNA图谱如何重绘?     国务院近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节、木活字印刷技术、武术、象棋、蚕丝织造技艺、传统中医药文化、珠算、藏族服饰等榜上有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专家称为“民族精神的DNA”。那一首首来自乡土民间的民歌、一件件古朴粗犷的工艺品,其中都暗藏着数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不息的精神密码。让行将消失的民间艺术重获新生,就是要重绘我们的“精神DNA图谱”。    皮影老艺人张进绪在展示他爷爷制作的皮影道具(2...
查看更多
其他新闻
绵竹年画基地震成废墟所幸南北派传人犹在    人民网四川视窗6月27日讯 “这次大地震,尽管使年画博物馆变成危房,最大的年画基地之一的遵道镇被完全夷为平地,但是我们的100多个年画艺人没有一个伤亡。绵竹年画南北两派的传承人依然健在。”绵竹年画博物馆的馆长胡光葵说,“人在阵地在,只要大家努力,在3―5年内,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绵竹年画,一定会达到震前水平。”   年画基地成废墟 帐篷里继续画   25日早上6:20,我们来到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镶嵌在梨园...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