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高清旺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3年生,甘肃环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高清旺19岁开始在其外祖父梁实仓所在戏班学习前台,1986年自己购置了戏箱,开始组班演出。由于擅长皮影影件雕刻,他的戏班影件齐全,熟练掌握盯本戏50本,吃本戏10本。其演唱浑圆规整,嗓音洪亮,挑线平稳,是“魏派”的杰出代表,也是环县境内著名的雕刻艺人之一。
查看更多
史呈林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7年生,甘肃环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史呈林7岁随父亲学艺,于1979年购回一戏箱组班开始演出。他从艺四十余年,技艺日臻成熟,尤其擅长前台表演,唱吃本戏30本,盯本10本,在继承“史派”技艺的基础上,又做了大胆创新,是环县目前道情皮影演出技艺最全面的道情皮影艺人之一,2002年被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道情皮影艺术家”称号。
查看更多
丁碧霞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4年生,陕西乾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弦板腔)代表性传承人。丁碧霞1960年参加乾县文化艺术学校学艺,主演男角,完整掌握了弦板腔表、导演知识和技巧,成为将弦板腔由皮影戏搬上大舞台的主要人员之一,多年来积极从事培养后继人才的工作。
查看更多
李育亭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生,陕西乾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弦板腔)代表性传承人。李育亭1960年参加乾县文化艺术学校,1962年改学音乐,1964年任乾县剧团作曲、乾县弦板腔剧团团长。他在配器方面有独到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弦板腔编导、作曲、演奏方面的主要骨干人物,多年来积极从事培养后继人才的工作。
查看更多
张喜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7年生,陕西华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13岁拜本村张尚坤等老艺人为师学艺,14岁登台演出,1980年成立了自己的班社“喜民班”,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秦晋豫一带,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老腔艺术风格,是目前华阴老腔皮影的中坚力量。现有徒弟三十余人,主要代表作品有《访永宁》等。
查看更多
王振中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7年生,陕西华阴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王振中1956年师从民间艺人吕孝安学艺,1962年自立班社,活跃在华阴县境内外。他精通乐理,擅长月琴演奏,也可编剧,他的演唱豪放、激昂,深受人们欢迎。他在多部电影、戏剧中演唱老腔,为老腔在国内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查看更多
潘京乐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生,陕西华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潘京乐14岁开始随叔父潘宝华学艺,后拜刘德娃主工前声,由于嗓音条件好,五个月后即登台演出且一炮走红,享有“五月红”的美誉。他能演花旦、小生、皇帝、武将等多种行当角色,擅长用略带哭音的碗碗腔表现人物,极富感染力,一生主演《周仁回府》《二度梅》等二百余部戏,1956年在第一届皮影木偶观摩大会获得演出奖,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他收有吕崇德、刘建平等徒弟...
查看更多
魏金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4年生,陕西华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魏金全出身于皮影戏表演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皮影戏,初中时期就经常随父戏班演出,高中毕业后,拜名师吝茂吉先生主工扦手,又拜潘京乐、赵振才等学习前声,2004年拜郝炳黎为师,最终采众家之长,成为集扦手、前声、后槽、雕刻于一身的皮影戏多面艺人,目前收徒六人。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主演了《下河东》《金碗钏》《全家福》等传统剧目。
查看更多
刘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生,陕西华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刘华1958年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戏剧班学习秦腔、碗碗腔、眉户等戏,1959年进入甘肃省戏剧学校学习月琴,1964年参加了华县名艺人潘京乐先生的“华县光艺皮影社”,司职板胡,并且能够表演前声、扦手、拉二弦等技艺。他的板胡演奏与皮影戏的前声配合默契,充分展现了音乐的民间韵味,有“东府碗碗腔一绝”和“月琴王”的称号,收有徒弟刘天文、刘进瑞等。
查看更多
彭忠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8年生,广东海丰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陆丰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彭忠1944年至1947年随祖父、父亲学艺,制作的皮影透彻明亮,软硬适中,延续了祖传将近三百年的制皮技术。1987年陆丰皮影戏剧团远赴日本演出,影身达到了最佳的透明度,引起了日本观众的轰动,他制作的影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北京、黑龙江、湖南等地的皮影剧团被广泛使用,并远销日本、欧美等国。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