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2150)
机构
(1)
政策
(216)
资讯
(6253)
清单
(3477)
资源
(740)
学术
(1076)
百科
(4)
其他
(383)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以库淑兰及其剪纸作品为个案
2018.02.26
论坛
库淑兰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她在由封闭的乡土空间逐渐走向公众视野的过程中,其剪纸作品及人生故事被一再演绎和关注。笔者认为,除了库淑兰剪纸作品的本体价值之外,由其人生遭际和作品传播所交织生成的“库淑兰现象”,则更能从不同角度印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复杂性与立体性,同时也期望引起当下社会及业界对非遗保护机制的深度反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库淑兰的关注多侧重对其个人的身世介绍及作品的本体研究方面,但是作为非遗传承及...
查看更多
吕蓁立:一位民间手艺人的大国工匠情怀
2018.02.26
人物
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传承人
吕蓁立 高密扑灰年画:《和合如意图》 吕蓁立绘制 走进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代表性
传承人
吕蓁立的画室——长林轩,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兼工带写的神态,肆意流畅的线条,一幅幅纯手工绘制的扑灰年画,透露着这位民间手艺人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古朴清雅的审美情趣。 吕蓁立,1953年出生于扑灰年画之乡——山东高密市姜庄镇棉花屯村,祖上世代绘制年画。耳濡目染,自幼年起他就喜欢上了这一传统技艺,并利用一切机会观摩学习,年纪...
查看更多
山西闻喜花馍形成产业链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千家万户
2018.02.26
专题报道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闻喜的花馍如今已经走出娘子关,走向万千百姓的餐桌,让消费者可以感受到舌尖上的黄河饮食文化魅力。 闻喜花馍主要采用当地生产的优质小麦粉,经和面后,采用捏、搓、揉、拽、剪、贴等多种手法,捏出花果、人物、鸟兽等形象,再经过蒸制、晾晒、着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闻喜花馍非物质文化
传承人
支健康自豪地说,对花馍最传神的褒奖就是:面上多彩世界,手中万物乾坤。“花馍在闻喜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闻喜花馍的传承是一个母亲...
查看更多
贵州“雕傩”大师王国华的文化自信
2018.02.26
专题报道
春节刚过,在贵州省德江县枫香溪镇长征村,人们还沉浸在轻松喜庆的氛围中。而“雕傩”大师王国华,已经迫不及待谋划开年后的工作:7名工人开始上班了,年前欠客户的200面傩面具的“账”,要赶在20天内“还”上。 王国华雕刻的傩面具,通常在表演傩戏时戴在头上。傩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消灾祈福保平安为目的。地处贵州东北部的德江县,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德江傩戏被称作中国戏剧界“活化石”。 今年53的王国华,是傩面具制作工艺省级代表性
传承人
...
查看更多
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冬令营在厦门举行
2018.02.23
地方新闻
近日,由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厦门艺术学校、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共同主办的“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冬令营在厦门举行。 为期一周的冬令营活动中,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的师生共23人,与厦门艺术学校高甲戏班学生一起学习水袖、团扇、把子、趟马等组合基本功。厦门市高甲戏非遗
传承人
吴晶晶、纪亚福、陈炳聪、吴伯祥等高甲名角组成的教学阵容手把手为台湾师生传授高甲戏《阿搭嫂》。闭幕式后,海峡两岸专家及教师共同召开座谈会,总结、分享活动经验,探讨、商议...
查看更多
【“一带一路”非遗项目译介】第6期:阿拉伯咖啡,慷慨的象征+马吉里斯,文化和社会空间
2018.02.23
专题报道
本文为“一带一路”非遗项目译介专题的第6期 译介项目十 阿拉伯咖啡,慷慨的象征 Arabic coffee, a symbol of generosity 图1 参加阿拉伯咖啡制作比赛的选手正在烘焙咖啡豆(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 ▲ 项目基本信息 入选年份:2015 申报国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王国、阿曼苏丹国、卡塔尔国...
查看更多
年画之乡景色新
2018.02.22
专题报道
编者按:源自于民间的年画,洋溢着朴野的喜气,散发着纯真的情感,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更近乎于人的本质和创作者的本真。它是根植于泥土、活化于生活的艺术。我国不同地区的年画,以不同的风格特征丰富了民间创作的智慧宝库,争芳斗艳,蔚为大观。在喜度新春佳节之际,希望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画,可以点缀这个时代的芳华。绵竹年画:一座城市,一个符号,一种记忆袁文珂 新时代 新征程(绵竹年画)美丽(绵竹年画) 新春佳节,绵竹大街小巷五彩年画挂起来,万盏灯笼亮起来,到处一片...
查看更多
1分钟知非遗事·非遗半月报第3期
2018.02.12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3期:2018年1月29日—2月11日 本期信息一览: ▲ 光明网发布2017年中国非遗十大事件 ▲ 浙江衢州举办立春祭活动 ▲“年画过年”传统年画精品展在恭王府举办...
查看更多
“老凤祥”“东阿阿胶”:以“工匠精神”擦亮老字号
2018.02.12
专题报道
泥塑、翻模、制壳、焊接、精雕,抬压、钣金、拗丝、雕琢……这些复杂而精巧的中国古代金银制品制作技艺,仍然活在今日上海老凤祥工艺师满手老茧中。 《八仙神葫》是一个用4.4公斤千足金,以及翡翠、红宝石等8种宝石制作而成的80厘米高的葫芦,为老凤祥金银细工技艺代表作。总工艺师张心一与众多高级技师为世间呈现了令人叹绝的华丽璀璨、精巧超凡。 张心一从小对美术情有独钟,上世纪70年代初从工业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老凤祥的前身远东金银饰品厂工作,跟着老师傅学了一手好手艺...
查看更多
第二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开幕
2018.02.11
地方新闻
2018年2月9日,第二届文化消费季活动之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在重庆南山壹华里市集举办,全市38个区县上百个非遗
传承人
相聚壹华里,为市民带来一场舌尖上的文化之旅。此次活动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主办,市非遗保护中心、南岸区文化委、南山生态带管委会、市非遗保护协会、九街文化产业集团承办,主题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传统手艺,感受重庆非遗文化的巨大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查看更多
1
967
968
969
970
971
12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