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客家古文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客家古文是在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中心的赣南客家居住区流传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所演述的内容在历史上多为“古人的故事”而得名,俗称“古文”。 客家古文至迟在清道光年间即已形成。其表演形式采用赣南地区的客家方言说唱叙述,又说又唱、以唱为主,通常为一人坐着自行伴奏说唱,也有加入多人帮腔伴奏的情形。自拉自演的说书表演方便,帮腔伴奏机动灵活,伴奏乐器勾筒定弦一般为5—2、2—6、1—5、6—3,在旋律行腔中充分发挥出空弦的特色。曲本体裁为散韵相间体,唱词格式多为七字句式。所...
查看更多
梅花大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花大鼓是流布于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等地区的曲艺表演形式,发源于北京市,盛行于天津市,产生于清代中叶,时称“梅花调”,初为票友作“清客串”时演唱,故又称“清口大鼓”。20世纪初,“清客串”的演唱流入街市,成为卖艺的手段,并出现了金万昌、韩永忠、韩永禄、苏启元等知名艺人,经他们改革并用来卖艺的“梅花调”依流行地域被称之为“南板梅花调”或“梅花大鼓”;原先“清客串”演出的“梅花调”,则被称之为“北板大鼓”。 20世纪初,金万昌到天津市献艺,将梅花大鼓传入天津...
查看更多
数来宝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数来宝,或称“快板”,是一种采用北京方音韵诵叙述、并用竹板等击节乐器节拍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其表演讲求话语流利、合辙押韵、即兴发挥和机趣幽默。相传在明朝即已形成,并在北京一带出现了索、李、朱等传承门派。 数来宝经历了穿街走巷、撂地卖艺和登台表演三个阶段。由于要挨门献艺,演出的对象主要是商家铺户和有钱人家。“把商店经营的货品夸赞得丰富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因而得名。20世纪30至50年代,随着北京曲艺表演场所的多样化,穿街和撂地之外,书...
查看更多
端鼓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东平县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   端鼓腔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原初的专为“敬河神”而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持羊皮端鼓,边敲击边走动演唱。唱腔曲调有【七字韵】、【十字韵】、【请神调】和【送神调】等。传统节目有《魏征梦斩...
查看更多
南音说唱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南音说唱又称“南音”,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香港和澳门一带,以广东白话表演,是与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南音重名而实不相同的另一个曲艺品种。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早期节目多为长篇。后来也有二人对唱的情形,节目趋向演唱短段,并加入了扬琴、拍板、洞箫等伴奏。唱词为七言韵文,唱腔分为“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并依不同的唱腔采用和流布区域...
查看更多
四川评书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四川评书是主要流行于重庆市和四川省的曲艺品种,至迟在清咸丰年间即已形成。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讲说,辅有醒目、折扇和手帕等道具。据演出风格而有所谓“清棚”和“雷棚”之分:“清棚”注重语言文采,擅长说演“文书”;“雷棚”强调语气节奏,擅长说演“武书”。又依话本的不同渊源而有所谓“墨书”与“条书”之别:“墨书”指由小说改编演出的节目如《三国》和《水浒》等;“条书”则是自行创编的节目如《金鸡芙蓉图》和《铁侠记》等。讲说...
查看更多
三棒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宣恩县      三棒鼓亦称“花鼓”或“喜花鼓”,是流传于湖北宣恩及湘鄂边区酉水流域一带的地方曲艺。历史十分悠久,艺术传统深厚。   三棒鼓的演出一般为三人,一人边耍棒(或边抛刀)边演唱,另有二人打鼓敲锣伴奏。唱词以“五五七五”句式为主,句句押韵,讲究对偶比兴等修辞手法。唱腔曲调属单曲体,2/4节拍,四句一循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由锣鼓间奏。而抛刀、耍棒等杂技性成分,与口头说唱珠联璧合,极具审美价值。   三棒鼓的表演...
查看更多
盘索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铁岭市      盘索里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产生于18世纪。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江湖艺人根据某种戏剧所创造的,另一种则认为是来源于萨满教仪式中的歌曲。盘索里是朝鲜语的直译音,意思就是大庭广众面前演唱的歌曲。19世纪初的《广寒楼乐谱》中写道“:唱优之戏,一人立,一人坐,而立者唱,坐者以鼓节之,凡杂歌十二腔,香娘歌即一也。”   朝鲜族盘索里流传于东北三省,主要传承于铁岭、开原、昌图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在铁岭传...
查看更多
莲花落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原市      莲花落是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别称“晋中落子”。20世纪以来,其发展和演出以太原为盛,在其他地区相继衰落,故又常作“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约在清代中叶传入山西。发展至今,通行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竹板(两大五小,俗称“七件子”)伴奏韵诵,唱诵为主,间有夹白。也有双人对口和多人演出的方式。唱词基本以七言四句为一段,讲求合辙押韵。传统节目有长篇的《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呼延庆打擂》和短篇的...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铁尔麦是哈萨克曲艺的典型代表,“铁尔麦”一词系哈萨克语的音译,意为“撷取精华”、“精选”、“集萃”。作为地方曲种的铁尔麦是一种从哈萨克谚语、格言、诗歌中撷取精华,配上曲调演唱的“劝喻歌”表演形式,它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域的哈萨克族聚居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铁尔麦以竞技式的对唱形式在众人聚集的场合公开表演,对唱没有固定的曲牌或唱腔流传,称为“阿肯”的艺人需根据所唱内容从...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