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形成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  王文章     内容提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的特性使它在时间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不断丢失。为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我国实施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原则,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全社会自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调...
查看更多
论坛
传统工艺的保护振兴和市场开拓  华觉明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振兴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传统工艺大国,诸如丝织、制瓷、冶铁、造纸术、印刷术等重大技术成就,无不对本民族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即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茶、酒、酱、醋、笔、墨、纸、砚、青瓷、紫砂、织锦、髹漆、焰火、炮竹、剪纸、年画、景泰蓝、中国结等传统工艺及其制品,仍在生产和生活中广为应用,从而显现其重要的...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化过程   巴莫曲布嫫     开场白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国际社会对口头/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文化表达与民众实践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正是在长达数十年的曲折历程中,人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重视和共...
查看更多
论坛
申报制有利于传承保护?是保护,还是毁灭? 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权威展望)     “现在,各地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而我们要警惕的却是,这股热潮有可能演变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毁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担忧地表示。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表了看法:普查备案制比起目前的申报制,更有利于传承保护;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为名、开发为实”的现象值得警惕...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问题  刘锡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对非物遗产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世代相传”和在社区、群体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有“持续的认同感”,与我国学界传统上理解的民俗(民间文化)强调其作者和传承者的身份有所差异。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正在进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
查看更多
论坛
日本“非遗”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访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所长铃木规夫严长元  早就听说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得不错,因此,“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在日本开幕前夕,记者采访了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所长铃木规夫。  据了解,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是一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存及修复、教学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机构,作为独立行政法人,自负盈亏,去年4月获得民间组织身份,目前有各类研究人员50余人。7年前它是一家政府机构,目前其活动经费仍由国家提供...
查看更多
论坛
评选传承人应该有统一的标准 宋兆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以人为载体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从目前各地普查工作的实践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问题急需得到解决。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传承人的覆盖面   从目前情况看,普查表格都设有传承人一栏,似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传承人,从而造成了具体操作上的困难...
查看更多
论坛
保护“非遗”更应该重内质池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表演艺术、民俗节日、生产工艺等。随着人们文化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同,现代人越来越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各地相继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申请,例如对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及对一些民俗风情也提出了“申遗”,这一热浪席卷了全国,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空前的关注...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基因宋俊华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谐社会构建必须与和谐文化建设相为表里,和谐文化离不开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基础。   身份认同:群体或集体的文化身份   任何个体、群体或集体都是独特的,且由其独特的文化所标志。独特文化是个体、群体或集体的存在之所以被他人确认的标志,也是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是找出群体或集体得以存在的基础,即群体或...
查看更多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 田青     2006 年的春节刚过,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开幕,一股守护精神家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在京城涌起。当一个四岁的孩子被奶奶引领着用稚嫩的小手在展览会“守护精神家园、保护文化遗产万人签名”的留言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我们在被深深感动的同时坚信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一定会代代相续...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