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6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入中国以来,一批先觉者、先行者对相关概念做了大量的学术辨析工作,他们秉持实践精神从事田野调查,切实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丛书选取非遗保护、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为采访对象,如刘锡诚、刘魁立、乌丙安等民俗学家、民间文学研究专家,通过对这些学者的走访,记录他们的学术观点,折射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总结非遗保护和研究的方法和经验。丛书项目已进行了数十次追踪访谈,抢救、整理出80余万字的成果。 该丛书项目旨在对我国非物...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 在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为非遗保护工作和旅游行业创造了时代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文旅融合下游客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如何发挥非遗馆的作用关系到游客的文化休闲质量,也关系到非遗保护与非遗致用生活的成效。本文以中国泥人博物馆为例,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场馆现状,并以三个维度剖析现状缘由,最后从游客参观和内容传播方式、展示理念和语境建构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性地思考。以期通过研究探寻文旅...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因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共同实践而具有其活态性。这种活态性决定了非遗保护必须具备过程性的特点。基于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现了范式转换,其中对“保护”(safeguarding)的定义即是一个包含九个环节的工作框架。为了理解这一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作,文章选取代表作名录中饮食制备类的非遗项目的申报书,通过分析其中列举的保护措施,说明以“社区参与”为原则的过程性保护对于活态遗产...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琴学复兴的聚集性行为,特别是裹挟于国学复兴背景下的聚集性行为,一定包含了人们对意义世界的追求,任何持续性的社会行动背后一定有一种强大且意义完备的话语系统作支撑。如果说古代琴学传承是因为具有一个支撑其传播的社会阶层“文人”群体的话,那么,当代也出现了一个足以支撑其传播的社会阶层“中产阶层”,他们需要一种与阶序的品行和趣味相匹配的表达载体。琴徽构成一组抗拒喧嚣的触点,一种对“现代”同质化的否定性力量。琴乐因处边缘而未受污染,是器乐中唯一未经西方与...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蒙古史诗是在沿丝绸之路国家、民族、部落的迁徙、交融、交战等历史过程中产生、传播、发展及变异的。《江格尔》《格斯尔》等史诗的传播范围从东边的兴安岭一直到欧洲的伏尔加河流域,几乎覆盖了整个草原丝绸之路。蒙古史诗题材内容的发展变异,与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因而史诗也成为沿丝绸之路各个国家、民族、部落间深层精神连接的纽带。《江格尔》《格斯尔》等蒙古史诗研究,在沿丝绸之路各国学者的共同参与推进下起步并发展。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
查看更多
论坛
豫剧,是黄河水滋养出来的,是河洛郎吼叫出来的,演绎着忠孝节义,反映着喜怒哀乐,教化着世道人心,是河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原人民精神生活的“命根子”,是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教材”。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近日在河南豫剧院调研时指出“中原更加出彩、文化要出重彩,弘扬黄河文化、豫剧要当先锋。”并向全省文艺工作者表达亲切慰问和节日祝福,这是对我们全省文艺工作者的莫大关怀、莫大支持、莫大鼓舞,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格萨尔》作为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多向性特点,在流传范围上亦表现为跨境、跨族群、跨文化特点。一千年来,它形成了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的话语体系,分别为以艺人、文本和语境为要素的三元生态结构,和以历史本体为出发点,到历史神话化,再到神话艺术化的演进轨迹。当下,正在建立起具有现代特质和国际视野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体系。 【关键词】《格萨尔》;活态传承;三元结构;演进;当代发展...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被简称为非遗,具有文化属性。但非遗作为一种政府工作对象,由于出现的时间短,学术界对于非遗的认知和研究存在较多的歧议和争论,这就使它作为文化属性的本质没有得到全面、深刻和广泛的讨论。在此,从非遗这一类独特的文化形态之文化属性的创造和传承角度切入,以人这一主体为核心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代表性传承人、一般性传承人、受众以及传承过程、时间维度、项目的制成品或最终呈现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更逻辑地认知非遗的文化属性表象和本质...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城市化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相对固定于某一个地方或民族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经“遗产化”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源于地方而超越地方,一跃成为一种流动的公共文化资源,不仅作为文化地方主义的源泉,更以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身份,促进世界多元共生文化生态的建构。公共民俗学长期致力于社区传统民俗文化公共实践,坚守民间立场,在对文化遗产的记录、教育、评估、展演与开发等一系列环节中,具有一套实用技术与丰富经验,并以其公开的自反性批评...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艺术与遗产原本都是古老的遗存与遗续,当今世界的遗产事业又赋予其全新的价值、内容、形态。艺术遗产正是这一新事态的新话语、新整合、新学科,致使艺术遗产呈现出了多种价值的维度。艺术遗产价值嵌入了多种形态,包括地方形态、民族形态、审美形态、“百工”形态等。无论是艺术还是遗产,抑或两者整合生成和延伸出新的形态,都需要我们回答相关的形态问题。 【关键词】艺术;遗产;形态;阈限 一、新老关系的重新整合...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