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09   星期二   农历七月十八   白露 白露
搜索
论坛
非遗是人民群众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展现和表达,也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和馈赠。万事万物依自然而发生、依自然而发展。多彩非遗通过那不带丝毫功利之心的指尖、心头,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非遗要顺应时代、顺其自然不断向前传承发展,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非遗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如今,“非遗+创意”等活动的频繁开展,一方面让非遗以多样形式和崭新面孔走向公众,另一方面又为创新、创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非遗+创意”立足点无疑是非遗,而非遗则是存...
查看更多
调研
摘要:本文综合南音历史文献所载、前人研究成果和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对南音文化之乐人、乐事、乐谱和乐规等几个主要因素展开论述,来说明南音的传衍总是与特定的文化生态紧密相关。文化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互为联系,互为影响。对于当下各地热火朝天的遗产保护工作,应提倡从文化生态的整体视角来审视遗产保护的举措。 关键词:南音;文化生态;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18)03-0136-0...
查看更多
论坛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深入人心,以非遗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从中小学的“非遗进校园”,到非遗讲座、纪录片、展会以及各类非遗体验类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一种更具普及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面貌回归大众生活,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如何认识和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除了严谨的非遗学术研究,在高校开设具有通识课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对于增强青年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了解,培养...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作为新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体现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保护理念,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才提出“非遗”这一新话语。“非遗”话语在2001年引入中国后,对非遗话语有一个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非遗话语在中国的文化实践可分为三种话语类型,分别为非遗行政话语、非遗文化话语、非遗产业话语。在三种话语类型中,行政话语是中国非遗保护的主导话语模式,而文化话语既为民俗学发展提供全球化视野,也揭示了当下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众话语的失...
查看更多
论坛
2019年3月2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迎来了“京师社会学讲坛·民俗学系列”第二十六讲,题目为“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漫说廿四节气、传统节日和新年”。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中日韩)荣誉会长,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传统文化》杂志编委刘魁立先生。 刘魁立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二十四节气作为中...
查看更多
论坛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流传广泛的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用简约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对24 个节气名称一一进行了列举。 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 我们知道,地球围着太阳公转,转一圈,就是一年,这个圈就叫黄道。古人把这一圈分成了24份,每转动15°就是一个节气,以立春为起点,大寒为终点,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民众在劳作生产中,结合了太阳历和物侯历...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课程的设置要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相适应,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呢? 非遗保护传承越来越受到政府与社会重视,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也在加大,并积极探索多种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在这一保护体系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纷纷开展,形成了教育领域与非遗保护传承相互融合的局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能忽视,比如,一些学校设置的非遗课...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标志和开端,我国非遗保护的“标准化时代”已经到来。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保护工作规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标准与当代标准的矛盾、不同标准并行存在、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机制、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面对这些问题,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应在认清非遗保护工作本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通过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等措施,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中国非遗保护运动历经十余年,已从政策宣传的动员阶段进入到了传承发展的创新阶段,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正是这一阶段非遗保护的标志性方法。至此,如何理解非遗传承人的主体内涵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从乡贤文化的视角,梳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传统与承继谱系,辩证非遗传承人概念的生活—职业—制度多维谱系:生活谱系的文化接受与文化传播主体,即文化传统中的一般人;职业谱系的具有较高地方知识修养的民间群体,即民间百工(艺人);制度谱系的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精英代表...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民俗学在发展。其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与民俗学科的研究相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与民俗学科的要旨都是传承。研究民俗学的意义与价值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一致的。民俗学的学科理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将促进民俗学科的发展,而且利于中国今后的文化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民俗学挣脱了“左倾”政治的窠臼和所谓“四旧”的思想束...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