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09   星期二   农历七月十八   白露 白露
搜索
论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作为与传承同等重要的保护措施,近年来成为了传媒、教育、公益、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中,作为向公众阐释文化遗产、实现信息与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展示场所的兴建成为了非遗保护乃至传统文化振兴的一个热点。但是,“传统博物馆”模式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间的分歧由来已久,“远离真实”“固化遗产”等论点不绝于耳,特别是对于以维系生命力为保护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无形性、动态性、时空性等特征,决定了可视化媒介、体验性展项以及“虚...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乔晓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 纸,是人类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信息媒材,不同地区的文明在纸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源地,2000 多年前的汉代已发明了成熟的造纸技术,并在后续的年代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造纸术的发明影响了世界文明的传承与传播,也影响了中国本土纸文明形态的形成,这个形态包括了中国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如中国绘画、木刻版画、剪纸、书法以及古典书籍的印刷...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保护非遗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文化热点。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目前出版的非遗著作可以分为学术类和非学术类,其编著者涵盖了政府、学者和民众。通过对非遗著作的梳理,可以描述出十几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和研究的历程:非遗保护由“申遗热”向“重申报,更重保护”转变,非遗研究由对基本概念的厘清到试图创建一门新的学科。从目前出版的非遗著作数量和质量来看,中国非遗的保护实践和学术研究在短时期内走向了国际前列,但很多学者也指出中国的非遗保护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非...
查看更多
访谈
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非遗吉林》: 孙院长您好!现就全国各省(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状况而言,我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整体情况如何?我省非遗资源有哪些特点,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孙桂林: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分丰富,类别齐全。项目涵盖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和回族等民族,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截止2017年6月,吉林省已有343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
查看更多
论坛
书名:《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麻国庆 朱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01 作者简介 麻国庆 男,1963年生于内蒙古,曾就读于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校,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查看更多
论坛
“手工艺热”是当前中国的现象级话题,从政府到媒体到民间,大家都在谈如何振兴传统工艺。我也曾参与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制定的部分工作,当时遇到一个难题是很难解释什么叫“传统工艺”,是指被高新技术所扬弃了的那部分技术吗?显然不是!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按照“传统手工艺”的内涵和外延在做解释。在“传统手工艺热”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也做了一点思考。究竟为什么会这么热?这种热是否正常? 一、是繁荣还是衰落 谈到手工艺的现状,有些人认为...
查看更多
论坛
近日,笔者到华北某市就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行调研探访,发现当地存在的两种反差情况值得思考。一种是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或保护单位下了大力气来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推出的很多精致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另一种则是少数非遗传承人“懒得创新”“顺其自然”,既不研究项目的特点,也不关注现代审美需求,导致手中的项目缺乏活力和社会影响力。 非遗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文化遗产,“活态性”是其根本属性之一。作为民族宝贵文化资源的非遗,其保护传承如果...
查看更多
论坛
原生态的白马人歌舞,既留住了文化,又吸引了游人。(本报记者 李琤 摄) 除了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正在成为旅游目的地具有差异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一些尚在深山或者长久与世隔绝的族群,他们自身的独特生产生活以及歌舞娱乐方式,成为众多旅游者欣然前往的原因之一。 从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的角度而言,许多民俗、民居以及人们的原生态歌舞是其最独特且最具价值的部分。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除了将其发...
查看更多
论坛
戏曲艺术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传承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步入新时代,如何推动戏曲教育再上新台阶?戏曲从业者如何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推动戏曲艺术传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戏曲从业者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紧跟...
查看更多
论坛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强调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目前,我国已批准建设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和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办法》的出台除了为非遗保护提供至关重要的制度保障,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确立政策导向,进而形成具有引领性的保护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思路,非遗不仅存在于符合设立保护区条件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