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热”是当前中国的现象级话题,从政府到媒体到民间,大家都在谈如何振兴传统工艺。我也曾参与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制定的部分工作,当时遇到一个难题是很难解释什么叫“传统工艺”,是指被高新技术所扬弃了的那部分技术吗?显然不是!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按照“传统手工艺”的内涵和外延在做解释。在“传统手工艺热”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也做了一点思考。究竟为什么会这么热?这种热是否正常?
一、是繁荣还是衰落
谈到手工艺的现状,有些人认为处于复兴期、繁荣期;也有观点认为是衰落期,所以才亟需振兴。放在大历史背景下来看这个手工艺,我个人认为手工艺在当前形势下正处于重要的文化转型期。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手工艺一直在转型,即由单纯的轻工业向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事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重社会属性转变。在当下这个后工业化时代,手工艺的社会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时候,怎么判断手工艺今天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基于两种考虑:一是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跟大工业和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化相比,手工艺的生产竞争力在持续下降。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类产品,工业加上人工智能都可以解决,而且成本低廉、种类多样、更新很快。手工艺品既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生活廉价商品;第二,手工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还会持续下降。那么今天手工艺究竟在中国GDP中占有多少份额呢?
单就工艺美术这一块来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其年均产值超过1万亿元。但如果刨开其中宝玉石、红木、贵金属等贵重原材料的消耗,真正的文化附加值不是太大。手工艺为国民经济所创造的财富占比也是不大的,而且以当前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来看,这种财富占比我预计还会持续下降。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工艺美术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手工艺此次文化转型并没有完成。
从经济统计的角度来看,1990年至2000年这10年里,是手工艺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它有过震荡,也有过停滞不前,甚至有过倒退。但是 2000年之后情况就不同了,手工艺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制前,以1983年的出口贸易额为最多,当年的从业人员也最多,有64万人。改制后,仅2000年一年,国内注册工艺美术企业就达2.5万家,是1990年总数的5倍。2000年之后,工艺美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到了2004年,从业人数激增到258万人。2010年达到高峰期的时候,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产值突破万亿元就是在2002年到2012年之间,我把这段时期称之为“黄金十年”。
这个 “黄金十年”是很特殊的,也可以说不是很正常的,因为高端手工艺几乎是靠政府礼品采购在做市场支撑。“八项规定”出台之后,礼品市场一垮,工艺美术全行业的产值也下降了,大家都感到市场不行了—这说明它本该在正常转型的过程中受到了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干扰。除礼品采购之外,还包括资本炒作、工艺美术的房地产化。手工艺应该真正学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此次文化转型期。
那我们应如何看待手工艺、大工业化、人工智能化这3种生产方式间的关系?传统手工艺还有怎样新的社会功能有待发掘?
二、创意产业的三种思维
有几种发展手工艺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是机械化思维。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手工艺的社会主义改造伴随着对它实施工业化、现代化改造。现在很多官员仍然沿袭了这种观念,把手工生产视为落后的生产方式,想要技术升级、产能升级。众所周知,手工艺在今天不居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仅仅是大工业化、信息化的合理补充。
第二种是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化最突出的长处在于:从打样到生产,都能够实现柔性化。柔性化原本是手工艺的特长,如今人工智能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优越。人工智能一旦进步到可以模仿双手的精细化、个性化加工,并且具有巧思,那就会对手工艺造成更大的冲击了。
第三种是规模化生产。这是笼罩在手工艺头上长久不散的紧箍咒。到今天为止,政府仍然是讲究做大做强的思维。政府都会鼓励稍有名头的传承人、大师进产业园区,并提供土地,让其扩大生产规模;社会游资也会无孔不入,短时间内让某类手工艺出现膨胀现象。这样做有没有事先预判到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呢?
1949年以来对手工艺的工业化、现代化改造的经验也好,教训也好,都在说明一点:要做大做强必须抛弃手工生产方式,上机器流水线,上人工智能。当代大工业化和信息化产业能力如此之强,难道还需要手工艺遮蔽自己的本色,也来走这条工业化、信息化同样的路吗?
三、反哺与再造
毋庸置疑,手工艺的文化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就政府而言,通过长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经逐步意识到手工艺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些文化服务,比如说借助手工艺可以讲历史故事,可以讲工匠精神;借助手工艺活化大都市工业遗产、传统村落和街区;手工艺生产还可以做人文观光资源,可以做体验游等等。
手工艺生产方式往往就是生活方式—跟天然材料直接接触的、节奏缓慢的、自主自在的劳动,而且它的很多技艺都有很古老的传承。所以说手工艺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空间是直接可以走进去的历史,是人文旅游最可倚重的资源之一。
我认识日本有田镇做规划的官员,他们正在做这一陶瓷历史名镇的规划,想把有田镇打造成传统手工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样板。前店后坊,生产连着展示,生产连着生活,没有大型商超 (即“集合了多种商品的商场和超市”),但是商业无处不在。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吸引中国人到那边体验文化沉浸式旅游,在漫步闲聊中产生商机。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今天的手工艺也紧跟时尚美学,生产创意化时尚产品。比如当下在市场上行销得较好的是创意类的茶具、香器、文具、花器。我去景德镇、德化、佛山等地考察时发现,年轻人的生意普遍要比大师的好,因为年轻人做的产品更具创意时尚性。这种符合当前审美潮流的生活美学,使得手工艺的生产生活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分享。
政府应该高度关注手工艺的文化服务潜力,手工艺这块还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是政府应该重视的一项文化事业。
四、做大做强、不如深耕“做小”
那么,手工艺生产未来的主流形态是什么?
“黄金十年”带来的一个后遗症是,由于热钱拥入,把很多手工艺基金项目都运作死了。很多地区在做大之后迅速衰落,像曾经热闹一时的一些大型工艺美术园区现在都沉寂下来了。为什么?因为靠资本炒作“做大”违背了手工艺的生产规律。那么该怎么吸取教训?
首先,我认为未来手工艺的生产应该是朝生产与观光体验相结合的、家族式的小微企业方向发展,这才是主流。可以做大做强的有没有?有,极个别领域的。主流的应该是小而精的小微企业,即强调纯手工、专出精品。
其次,要做到小而美。小而美是在强调文化服务能力,今天的手工艺应该做到工坊美、产品美、工匠本身美。比如现在很多手工艺做的是“粉丝经济”,这就要求你必须要跟你的消费者能够有效、真诚地沟通,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最后是要做品牌化,让生产和文化服务并举,做到小而强。现在打着“传统手工艺”旗号的工作室很多,但大都还是粗放型的。尽管也追求创新,但是创新的行为来不及完成。在我看来,创新是对的,但是创新是个反复“试错-修正”的过程,只有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才算完成一次创新行为。不过中国式的“创新”,没有经过修正,一旦创新的东西在市场上行销不好就被抛弃,浪费了很多智力资源。
举个简单的例子,宜兴紫砂就是我们中国手工艺未来的典范。每个工作室都可以走得进去,坐得下来,交得了朋友,聊得了文化,而且产品数量有限,品质有保障,手艺人收入比较可观。单看每个工作室是小的,整个紫砂行业却是强的,是共生共荣和良性竞争的态势。似是而非地被贴上“手工艺”“非遗产品”标签的工业化产品会损害手工艺的声誉。对手工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有个判断,盲目地投入或一厢情愿地刺激只能导致整个行业更为浮躁。
●本文根据作者在上海美术学院举办的首届“传统工艺研究论坛”上的发言摘编整理
●选自2019年中华手工2月刊《手艺未来》
邱春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