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6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论坛
    这些年,流行一个词叫“跨界”,不管是综艺节目的“跨界歌王”,还是学术界的跨学科等,似乎都在描述一种现象,即不同的领域之间相互嫁接,以期结出不同口味的果子来。而非遗的跨界也正是在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中激发出的嫁接之举。    在非遗保护理念中,人们已达成一些共识,如非遗不是原封不动的固态保存,而是要融入生活,创新发展,只有被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门类,曾经流转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
查看更多
论坛
  贵州赤水的丹霞地貌吸引了众多游客,据赤水市旅游局数据,2017年赤水游客接待量达16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5.17亿元。贵州赤水 / Chishui  中国丹霞世界遗产地的特征是壮观的红色悬崖以及一系列侵蚀地貌,包括雄伟的天然岩柱、岩塔、沟壑、峡谷和瀑布等。这样跌宕起伏的地貌,对保护当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动植物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约400种稀有或受威胁物种。  2010年,由贵州赤水等六处提名地组成的中国丹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
查看更多
论坛
一、基本情况为了做好执法检查工作,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先后到抚州市、高安市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工作开展前期调研。4月底,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执法检查方案,成立了由省人大常委会领导任组长,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及省人大代表组成的执法检查组。5月28日,执法检查组召开全体会议,听取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旅发委、省教育厅、省民宗局等部门贯彻实施条例情况的汇报,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6月上旬,执法检查组分为2个小组,分别到上饶、九江...
查看更多
论坛
摘   要:技术与民俗的关系是民俗学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的新生代研究者多关注新技术催生的新民俗,相对忽视了传统民俗也在被技术的洪流裹挟着前进这一事实。本文以地方小戏——定州秧歌为个案,立足于田野现实,探讨现代技术下传统民俗传播与传承的实相。以交通技术、信息技术、舞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深刻改变了定州秧歌的传播样态。技术带来的改变,对定州秧歌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若能化技术为己用,实现秧歌进一步发展亦不无可能。技术改变的是外在条件,不变的是口传身授的...
查看更多
论坛
    毫无疑问,非遗是当下最被关注的文化名词之一。前些年,如果你要问非遗,人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不是专门搞非遗研究的,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被各种非遗洗礼着。譬如,你要听民歌吧,你要唱京剧吧,你要看中国画吧,你要吃中药吧,你要练武术吧。    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保护非遗的法律、文件,国家、省市都有非遗项目名录和非遗传承人。作为普通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就个人而言,我对那些还没有进入各级非遗名录的人和事...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大多数缔约国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在列入名录的标准方面侧重于强调传统文化实践在历史、审美、技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对于促进中华民族“大认同”的意义;而大多数缔约国的列入标准更多地体现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非遗的定义,以及申报教科文组织两类非遗名录需满足的标准的导向,突出的是以社区为中心,尊重社区各项权利的伦理维度。从更好地履行《公约》义务和推动国内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湖南资兴瑶族的“还盘王愿”在遗产化过程中,其作为“文化”展示给“他者”,同时亦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统一的活动流程改变了仪式的“时间”存在。在“文化展示”中,口头叙事因文化情境的需要被“选择性”传承,仪式的“内部性”与“边界性”渐趋隐蔽,“公共性”与“地域性”逐步凸显;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群时间表述与时间观不同,当“还盘王愿”仪式被纳入现代时间观,其仪式的时序、文化空间被标准化,在标准化的时间秩序中,仪式与叙事的关联以及信仰因素会被隔断或遮蔽。遗产化的...
查看更多
论坛
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10万项,其中国家级的1372项,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39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命题早已转变为“酒香也怕巷子深”。传承非遗既需要保护传统技艺,更需要不断拓宽非遗传播渠道。人民日报海外版就这些现象和话题,专题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采访者:苗春,人民日报记者采访嘉宾: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非遗传播人人都是“广播站...
查看更多
论坛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和工作推动了民俗学学科内部持续进行反省和学科建设的深思。理论与视野上的新动向,反映在邢莉等著《民俗学概论新编》中。这部新作特点比较突出,具有学科讨论的视野,具备多民族知识的交叉,适用于互动教学。    民俗研究常常徘徊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定位不明,一度面临着现实发展的困境。1978年,钟敬文起草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请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等共同署名,由此推动了民间...
查看更多
论坛
导语:又到一年七夕节,街边的各大商家早早的就已经打出“中国情人节”的招牌,除了作为表达爱情的契机,中国古代的人们又是定位七夕节的?在当下七夕又是如何在传统中传承和创新的呢?七夕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它萌芽于春秋战国,成型于汉魏,兴盛于唐宋,明清成为一般性节日。今天七夕节的兴盛,既有传统节日复兴的大势催动,也有直接针对社会文化变化的需要,它适应了两性生活协调的要求,它体现了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能与趋向。 七夕节俗的主题经历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