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07   星期日   农历七月十六   
搜索
论坛
  当前,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守正创新,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牢牢把握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      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用“九个坚持”统领文化建设。文化和旅游系统要不断增...
查看更多
论坛
一、《民俗学前沿研究》  主编: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霞(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前沿课程系列演讲的结集,以日本著名民俗学家福田亚西男教授和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教授等八位主讲人的课程演讲记录为底本。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日本民俗学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趋势、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学与日常生活实践、家乡民俗学、民俗学表演理论、未来民俗学的探讨等。  目...
查看更多
论坛
刘魁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摄影:李春园)    按语:第十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于2018年7月13-15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致辞,刘魁立研究员就大会主旨发言,来自全国3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位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交论文并参会讨论。会后辑录了第十三届和第十五届的部分获奖论文和参会的研讨论文,贴合“技术与民俗”的主题,结集而成《民俗传承与技术发展》,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将于近期上市。刘魁立先生此番发言为论...
查看更多
论坛
工匠的人文精神在国家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振兴手工技艺、倡导鼓励工匠精神的舆论热潮中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手工艺不被重视的时候,人们关注的是手艺的实用价值,工匠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和美学意义遭到冷落。但最近10年来,情况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和社会不仅极力倡导工匠技艺,还重视手工技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此举顺应时代发展,承续历史传统,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资源养分。中国工匠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陶器、青铜、染织、玉牙、漆器、建筑、雕塑、园林、城苑等皆能代表工匠...
查看更多
论坛
摘   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
查看更多
论坛
    十年前,笔者刚刚参与非遗领域的报道时,结识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坐下聊起来,他会对蓝印花布的民间收藏滔滔不绝。那时,他的蓝印花布博物馆正在筹备。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笔者就该非遗项目如何传承的话题与他进行过简单的交流,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思考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该如何适应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今年,在上海设计周上再次遇到他,他为大家展示的一款印有蓝印花布图案的沙发、一袭蓝印花布的丝巾等新产品令笔者眼前一亮,原来一直让传承人困惑的传统手工艺与...
查看更多
谈“中秋”
2018.09.26
论坛
(原标题:《由“中秋”谈传统节日在当今:赋予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主持人:路斐斐 对话人:萧 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高 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侯仰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张 勃(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祈求团圆的意念深藏在中华民族每个人心灵深处  路斐斐: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学者认为,中秋节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的祭月之礼,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极具东方文...
查看更多
论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面临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也面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机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日渐活跃,传承人群的精神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态的作...
查看更多
论坛
兔儿爷 博物馆里收藏的民国(左)和清代的中秋月饼印模       【守望家园】        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其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一】  中秋是传统大节,中秋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团圆庆贺。中国节日时间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节期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月半时节的满月,常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中秋之月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
查看更多
论坛
    今天是中秋佳节,人们正以共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方式欢度着这一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更是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吃月饼、赏秋月、寄相思,一轮明月给中国人带来了多少温暖和柔情。    中秋节习俗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共有26个民族以不完全相同的方式欢度着这个节日。壮族有在中秋举办灯会的古老习俗,中秋之夜人人手持明灯走街串寨,月光下灯火闪耀;朝鲜族在中秋之夜会围在用木杆和松枝搭好的“望月架”下,推...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